|
|
春季地栽黑木耳栽培管理技术 |
该资讯由: admin 编辑 发布时间为:2008/2/29 来源:互联网 |
|
一、作床 选择水源方便、能灌能排的地方,最好林荫地,尽量避开沙滩地,南北向或顺坡作浅畦床。畦床长、宽因地制宜,一般宽1.1~1.5米,深20厘米,畦埂(作业道)60~70厘米。畦面先浇一遍透水,然后喷500倍甲基托布津和敌百虫灭菌杀虫,最好在畦面铺编织袋,畦埂覆盖旧地膜,以免浇水、下雨、揭帘时耳片溅上泥沙。
二、扎袋 菌丝刚长满袋或即将长到袋底(离袋底1~2厘米)时,用塑料绳将颈圈下部扎紧,后去掉颈圈,把袋口窝回扎死。菌袋中孔明显的,也可直接把余袋扭半圈塞于接种孔内。
三、割口 用0.1%克霉王或高锰酸钾溶液消毒菌袋表面,然后倒立割口出耳。割口时,菌袋底部(扎口处)留4厘米,顶部留2厘米。用刀片或手术刀割“V”形口,角度为45°~60°,边长2厘米,深0.5厘米,每袋割3层,每层4~5个,品字形排列,与床面垂直。
注意:
①必须将菌袋运到出耳床边,边扎(窝)口,边割口,边盖帘,严防割口处菌丝风干,形成老化膜,阻碍原基形成;
②要在料袋紧贴处割口,不要在强光,高温、大风、雨天划口,也不要在料袋分离、皱折处、杂菌污染处(污染重的菌袋捡出另畦出耳)、袋内形成原基处及无菌丝处割口。
四、摆袋 割完口的袋,首先集中催耳:将菌袋隔畦密排于催耳床内,袋距2~3厘米,事先浇足水,盖上消毒湿草帘(用克霉王或1000倍甲基托布津浸泡,控净水分)和塑料膜(或用小拱棚)催耳7~10天,当黑色原基封住划口线后,最好原基上分化出锯齿状曲线耳芽时,在晨曦和光照中揭开草帘,疏散出耳;菌袋间距10厘米,每平方米可摆20~25袋。
五、出耳管理(头茬耳)
(1)原(耳)基形成期(7~10天):即集中催耳期。由划口到形成珊瑚状的黑线,期间要保持床面湿度80%~90%,温度15~25℃,以18~23℃最佳。隔2~3天,在无风早晚时将塑料膜掀起,抖去积存水珠,并辅以短暂通风,只要温度不超过25℃,无须天天通风。
(2)子实体分化期(5~7天):即耳芽期。由珊瑚状原(耳)基长至2~3厘米(杏核大),开始伸出小耳片。管理基本同原基期。分床后,继续保持床面、草帘湿润。温度不够,可向草帘喷雾水,使帘子湿润不滴水,切忌直接向菌袋喷水,因幼嫩的耳芽吸水过多会使细胞膨胀破裂 ,导致感染。床温低于18℃,加盖薄膜增温;床温超过25℃,加盖一层草帘遮荫降温保湿。待原基长至1~1.5厘米时,适当加大通风量每次1~2小时,间隔2~3天一次。可在清晨和傍晚卷起草帘两端,从床侧加强通风。草帘厚或连阴天,早晚可揭开草帘通风透光。
(3)子实体生长期(7~10天):即从开片到子实体成熟期。这期间耳芽生长较快,几天后便长成不规则波浪形耳片,形成“鸡冠”、“菊花”状耳丛。此期保持床温15~25℃,湿度90%~100%。随着耳片的渐渐长大,应逐渐加大喷水和通风量--大湿度、大通风是黑木耳迅.速长成的关键。在水管理上,要遵循“干长菌丝,湿长耳”的规律,采用“干干湿湿”的管理方法:
白天畦床内湿度小,傍晚和清晨喷水提湿,便出现干湿交替,利于木耳正常生长。傍晚掀起草帘,喷一次雾水,盖上草帘;次日晨向草帘再喷一次水。晴天、高温天多喷,阴天、低温天少喷;床温超过26℃,应增加向草帘喷水次数以降温。
六、采耳 当耳片充分展开,边缘起皱变薄变软,色泽转淡,耳根收缩,或部分耳片腹面出现白色粉状物(孢子粉)时,要及时采收。晚采影响产量和质量,遇高温高湿还会导致流耳。
采耳前1~2天停止喷水,揭掉草帘,让阳光直射,使耳片稍干,待次日晨露水干后再采。最好选择在晴天采收,以利晒耳。采时一手拿菌袋,一手指沿耳片边缘插入耳根,连基拔出,用剪刀剪去带培养基的根部,如耳片上有泥沙,要洗净。后摊于晾晒席(或沙网)上曝晒,2天后可晒干,装入塑料袋中防潮闭光贮存出售。注意将拳耳、流耳、烂耳、未开片的木耳单独装袋贮存。
七、二茬耳管理方法 栽培管理好的,可采3茬耳。采完一茬后将耳床清理干净,用克霉王等消一遍毒;晒干床面、草帘;清除菌袋上耳根,晾晒(躲开中午强光)1天,再盖上草帘,停水7~10天以养菌。然后,灌床、草帘消毒……按第一茬出耳方法管理。 2、3茬耳时,因出耳后劲 不如头茬足,耳片生长缓慢,故要减少喷水次数与喷水量。当耳片生长明显停滞时,要掀起草帘,让阳光 (避开强光)将耳片、床面晒干,盖上草帘,2~5天后再喷水(注意勤喷、喷雾) ,耳片继续生长。浇水注意浇就浇透,干就干透,否则影响木耳正常生长。并可结合浇水,追施菇丰素,三十烷醇等营养液。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