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发展出版社在北京联合召开了《调查中国农村》新书发布暨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研讨会。会议一致认为,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分析研判和经验总结推动了农村改革发展进程,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政府出台各项改革政策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在当前社会形势急剧变化的条件下,特别要发扬这种既尊重政策体系的科学性又能够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作风,反对在推动改革发展的政策创新上“做秀”,反对搞脱离农村改革发展实际的所谓政策上的“突破”。
《调查中国农村》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历时近10年在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基础上完成的一本全方位解读中国“三农”问题的著作。该书对中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课题进行了全方位探讨,研究内容涉及新农村建设、粮食安全、农民负担与县乡财政、农民工就业与创业、土地制度与失地农民权益保护、农民组织、农村财政、金融、教育、农村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农业资源管理、农村治理等。作者开展的各项农村调查覆盖了全国200多个县市、3300多个村庄、9000多个农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玉台介绍道,调查活动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形成了对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特点的一些新的发现和判断。调查围绕“三农”领域各种难点和热点问题,提出的许多政策建议受到中央决策部门的重视。如2001年围绕减轻农民负担与农村税费改革开展的对湖北襄阳、河南鄢陵、江西泰和三县的调查成果,为中央制定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直接提供了重要依据;2003年围绕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完成的对100多个村庄、100多个村诊所、1000多个农户的调查成果,为国家制定农村卫生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2006年围绕征地制度改革组织开展的对4个省市40个村庄、1200多户失地农民的调查,为完善政策和相关法律提供了主要参考;2007年组织完成的覆盖全国99个县、301个村庄的农民工问题的大型调查成果,直接为制定全国农民工政策提供了依据。他说,多年以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大局,集中力量和资源,组织开展了许多重大调研工作,在服务决策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种在农村政策研究工作中注重开展深入调查的做法值得充分肯定。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难题和挑战。在新的形势下,政策咨询研究工作要更好地服务科学发展,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形成问计于基层,求教于实践,讲真话、讲实话的良好学风。他透露,从今年开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各个研究部门,将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设立固定调研联系点,开展长期的跟踪调查。
据该书主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介绍,该书关于“农民负担与县乡财政研究”、“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三项成果先后获得中国发展研究一等奖。关于中国农村卫生调查、中国农村金融调查、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中国农民转移与就业等方面的4项成果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他认为,目前尚有许多重大的农村发展改革问题要“真解决”,研究机构就应当弄清什么是“真问题”。农村改革开放30年来,有些问题我们解决得较好,如农民负担和税费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农村医疗卫生改革以及农民工政策都有重大突破,但农村土地、金融、公共服务、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等问题尚需加强深入调研,寻求建议方案。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指出,所有行之有效的改革政策都是对30年来改革开放政策和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在完善的基础上的创新。他认为,政策调研不在于研究的题目是什么,关键在于要有为决策服务的实事求是精神。当前农村形势变化很快,有些人对实际情况调研不够,对政策体系了解不够,就提出一些“新说法”;还有的人只是看到农民得到了一时的利益,就盲目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呼吁出台“新政策”;更多的人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急于“突破”,忙于“出招儿”。这些倾向在当前尤其要注意,不是所有的政策都是“新”的就好,只有从大局出发,从整个制度构架出发,才能为解决矛盾提出有效的政策措施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