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交 会 网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海交会网 >>农业资讯>>省内新闻 >>赶太阳的人们 国家“南繁”育种

赶太阳的人们 国家“南繁”育种基地见闻

 该资讯由: admin 编辑   发布时间为:2009/10/10 来源:新华网海南频道


 

新华社记者金敏 王英诚

    “我们是光荣的南繁队员,
    千里迢迢来到海南;
    为了神圣的种子事业,
    北种南繁任重道远。
    我们是光荣的南繁队员,
    不怕当头烈日炎炎;
    汗水浸润着禾下泥土,
    人勤苗壮心底甘甜。”
    --《南繁队员之歌》

    袁隆平(中)等在海南“南繁”基地察看育种水稻的生长情况(4月9日摄)。

    祖国的南海明珠:海南岛——这里是一片充满阳光的神奇土地,四季都呈现着播种、耕耘与收获的美景;天南地北的农技人员在这里洒下汗水收获成功的同时,不仅延长了宝贵的科研生命,更孕育了“南繁”精神。

    新华社记者 郑玮娜 摄

    祖国的南海明珠:海南岛——这里是一片充满阳光的神奇土地,四季都呈现着播种、耕耘与收获的美景;天南地北的农技人员在这里洒下汗水收获成功的同时,不仅延长了宝贵的科研生命,更孕育了“南繁”精神。

    农作物“南繁”,就是利用南方温暖的气候条件,把农作物育种材料夏季在北方种植一代,冬季移至南方再种植一代或两代,这样南方、北方交替种植,就可加速世代繁殖,加快品种培育速度。每年的9月至来年的5月,全国20多个省份的500多家科研、生产单位、高等院校、民营科技企业的数千名农业专家、学者,带着他们宝贵的育种材料,在北方雪花飘飞的季节追赶太阳,来到海南进行农作物种子繁殖、制种、加代、鉴定等“南繁”科研或生产活动。

    记者从农业部“南繁”工作管理办公室获悉,自1959年以来,在全国已推广的5000多个农作物品种中,90%左右的品种都经过了海南“南繁”选育,主要农作物的生产用种完成了6至7次的更新换代,每次品种更新的增产幅度都在10%以上。来“南繁”的人数累计超过30万人次,“南繁”面积累计300多万亩,生产水稻、玉米、小麦、高粱、油料、棉花、烟草、麻类、蔬菜、瓜果等28种农作物优良亲本种子近6亿公斤,每年“南繁”可直接创造经济价值2亿多元。

    “绿色硅谷”:天涯热土聚集了中国最顶尖的农业科学家,这里是育种家的天堂,创下了无数农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三亚市郊区,远处青山连绵,近处椰影婆娑。在一处部队农场的连片稻田里,裴仁春场长告诉记者,这个农场从1968年就开始接待各省来海南育种的单位,目前仍出租了2000多亩水田用于“南繁”育种。

    “头上烈日晒,地上湿气蒸。”裴仁春对记者说:“过去说军人是最可爱的人,但我要说‘南繁’队员也是最可爱的人。三亚地处热带,在太阳底下站上三分钟,准能把人烤出一身大汗。正午时分,一天最热的时候,恰好是农作物扬花授粉的最佳时期。这时你可以在玉米地里、水稻田中、棉花或小麦地里,看见三五成群的育种队员们就像勤劳的蜜蜂,精心地为农作物助花授粉。夜里十点多钟了,育种队员仍在稻田里借着月光数着稻穗的颗粒。我看,没有多少人能吃得下这个苦。”

    裴仁春说,这些头顶烈日,肩挎水壶,饿了啃一口馒头,渴了喝一口水的育种队员,有的可能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但也不乏年过六七旬的老专家、老教授。全国最高科技成果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启发,中国“转基因抗虫棉”创始人、棉花育种专家郭三堆,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西瓜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等农业顶尖人才,都在“南繁”的田野里洒过汗水,也培育出了众多优良的农作物新品种。

    上世纪六十年代,山西省农科院在“南繁”基地培育出第一个杂交高粱组合--晋杂5号;河南省新乡市农科所在“南繁”基地培育出第一个杂交玉米组合--新双1号;1973年,袁隆平在“南繁”基地成功实现了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1976年以来成果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的32年间,全国杂交稻累计增产4000亿公斤。“玉米大王”李登海通过“南繁”培育出掖单系列高产优质玉米品种10多个,推广面积最大时占全国玉米面积的34%。

    袁隆平站在中国(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田坎上,指着眼前的大片稻田告诉记者说,三亚是他的福地。在这里,他头顶烈日,辛勤劳作,既经历了实验失败的痛苦,更收获着成功的喜悦。他说,成功实际上是九十九分汗水加一分机遇。

    目前,袁隆平院士在三亚的实验农场有稻田140亩,副研究员以上的农技人员38人,近年来接待了来自美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外农业专家300多人。79岁高龄的袁老仍活跃在超级稻研究领域,并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超级稻在2012年要实现亩产900公斤。

    据介绍,超级稻就是超高产的意思。1996年,农业部立项了中国超级稻计划,第一期目标是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第二期达到800公斤。第一期、第二期目标分别在2000年和2004年实现,并大面积推广使用。 

    著名棉花专家郭三堆说:“没有‘南繁’基地,就没有我国抗虫棉转化和产业化现今的发展速度。”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北方棉区棉铃虫害连年大面积爆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1993年年底,郭三堆带领的科研攻关团队,在三亚培育出了转基因棉花植株,1995年获得国家专利。随后,郭三堆又与国内的同行们开始了双价基因的研究。1998年郭三堆在“南繁”基地研究成功的双价抗虫棉种植面积已达840万公顷,为农民累计增收200多亿元。

    在三亚市海棠湾镇林旺村“新疆农科院三亚科技示范园”里,75岁高龄的“中国甜瓜大王”、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在甜瓜试验棚里展示了她最新的研究成果“风味”酸甜瓜。她一边翻动瓜叶,一边观察着盛开的瓜花,她说:“这些甜瓜,我想把它们培育成红皮的,这样观赏性更强,农民种了也好卖。”

    吴明珠院士仔细地、轻轻地将每一朵雌花的花瓣捏在一起,然后用发卡夹上。“这样别的花粉进不来,品种会更纯。”在她眼里,甜瓜就是她的孩子。

    哈密瓜种子在频繁的异地培植选育下,迅速产生了生态适应性变异,吴明珠院士已育成了“芙蓉”“含笑”“绿宝石”“金凤凰”等近20个既能适应大陆性气候、又能适应海洋性气候的品质优良的哈密瓜新品种。其中的一些品种2006年在西藏试种成功。新品种“8424”在全国推广种植168万亩,近3年产值达30多亿元。

    农业部“国家南繁办”的资料显示: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高粱在“南繁”基地培育成功并不断创新,使我国粮食生产打了一个又一个翻身仗,粮食年总产量从新中国成立初的1亿吨,提高到了目前的近5亿吨。创造了以世界7%的耕地,生产占世界25%的粮食,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的伟大奇迹。

“南繁精神”:只争朝夕,甘于吃苦、不惧失败、勇于创新,让生命在追赶太阳中延伸

    以三亚为中心的“南繁”基地,具有全国绝无仅有的光温资源优势,得天独厚。袁隆平院士告诉记者,一个新的农作物品种的选育一般需要8-10代,在内地,冬季不能从事大田科研生产,一年只能完成一代,育种周期为8-10年;而在海南“南繁”基地,一年可以完成2-3代。因此,内地的品种选育冬季到海南来增加1-2代,整个周期可缩短为3-5年。这就是“南繁”加代的优势,缩短了育种周期。

    吴明珠院士三十多年来,在吐鲁番、三亚间穿梭选育哈密瓜种子,一年完成“3-4个世代”的育种试验,这等于1年当4年用。她笑呵呵地说:“这样算来的话,我已活过了150岁哟!”

    为了加快“南繁”育种速度,袁隆平、吴明珠、李登海……这些在共和国农业发展史上立下赫赫功勋的英模人物,每年在“南繁”的田间地头都要劳作半年之久,他们身上体现出了“只争朝夕,甘于吃苦、不惧失败、勇于创新”的精神。

    只争朝夕,记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设在三亚的“南繁指挥部”大门两边看到的“春联”写得很有气势:用天涯地利育新种丰产丰收,调西域精兵搞南繁兴农兴国。横批是:时空穿越。

    福建省在三亚的“南繁指挥部”大门两边的“春联”则是:偏爱南繁勇闯千重关,不惧“难烦”敢行万里路。横批是:鸿鹄之志。这些“春联”充分展示了“南繁”人的敢闯敢试敢于胜利的精神境界。

    甘于吃苦,几乎是每一个参与“南繁”的农业科研工作者的真实写照。袁隆平院士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三亚搞育种时,借住在黎族村民家中,早上下田,中午饭就带两个馒头,一壶水,管上大半天。中午时分,直射的太阳格外火辣,但此时却是观察水稻和各种农作物扬花的最佳时期,育种人员得头顶烈日,一边观察,一边作记录,因虚脱昏倒在农田的事不时发生。那时,一个月半斤肉,营养严重不足,但精神世界很丰富。不断的新品种的试验,让人充满了希望,也就是苦中有乐。

根系红土:依靠科研基地群众,谱写中国种业辉煌的同时,也带富一方百姓

    吴明珠院士刚到三亚藤桥搞“南繁”时,当地老百姓不种瓜菜,生活很贫困。她说:“30年前,我就想,不能只在海南育种,还要想办法把新疆的甜瓜品种改良成适宜当地农民种植的甜瓜,让老百姓的生活好过一点。”

    吴明珠院士告诉记者,“南繁”之初,土地租金非常低,老百姓也很乐意为科研人员服务。“当地老百姓经常帮我们干一些地里的活儿,碰上台风等天气,还帮我们一起防风。”她感慨地说,“南繁”离不开海南老百姓的支持,我们也得帮老百姓做点事。

    吴明珠院士为了在海南推广种植甜瓜,还派自己的学生李劲松带领一个小组,专门负责在三亚、陵水、乐东等南部市县推广种植工作。

    “吴明珠老师虽然来自遥远的新疆,但她是我们的致富带头人,已经成为了我们村里的一员。”海棠湾镇洪李村农民陈川武每次说起吴明珠都是感激万分。由于吴明珠院士及时将科研成果传授给周边的农民兄弟,过去一度非常贫困的陈川武如今已经种上了170亩甜瓜,年收入达到了130多万元。目前海棠湾镇的甜瓜种植面积7230亩,海南全省甜瓜种植已达6万多亩。

    乐东县是海南制种第一大县,全县有5万多亩制种田。该县与广东金稻种业公司签订了2万亩的育种合同,湛江分公司负责人汪阅远告诉记者,公司在乐东育种给农民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每亩制种田,根据田块质量,半年的租金就达三五百元;每亩制种田还需雇用当地农民耙田、插秧、施肥,这几项加起来也可达200多元,公司育种队还以每月900元的工钱雇用当地农民打工。

    临高县是海南岛西部的一个重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全县已有3万多亩制种田,当地很多农民依靠生产杂交水稻种子致富。神农大丰种业公司临高基地负责人林亚三告诉记者,该公司为了让利于农,直接与农户签订了6000多亩的制种合同,每亩赊给农户200元用于购买制种的亲本母本材料,以及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去年为该公司制种的农户收获稻种100多万公斤,纯收入500多万元。

    海南省农业厅厅长肖杰告诉记者说,“南繁”每年租地10万亩左右,给当地农民带来的直接收益超过亿元;与“南繁”相关的旅游、交通运输、劳动就业、社会服务等产生的间接效益也达数亿元。

    吴明珠院士告诉记者,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50多年前的三亚、陵水一带,农民生活非常贫穷,交通条件也很落后。“科研人员来了后,大多是临时租用当地农民的茅棚和土地进行‘南繁’,也有的自己搭木棚居住。”

    吴明珠院士回忆:“我们日常生活用的油、米、菜等,都是从新疆背过来的。”她告诉记者,当时,三亚、陵水一带老百姓没有种菜的习惯,种的大多是甘蔗、木薯和热带水果。吃蔬菜全依赖当时部队上使用的“压缩蔬菜”。

    住的条件也很简陋。吴明珠院士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当时农村卫生条件差,厕所也就是用树枝、芭蕉叶等围起来的小棚子,对于女科研人员来说,上厕所是个非常头痛的问题。吴院士笑着说,很多时候宁愿跑到田间僻静处方便,也不愿意去简易厕所。

    新疆石河子棉花研究所71岁的研究员欧阳本廉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到三亚选育棉花新品种,他选育出的6个品种适应性强,籽棉的平均产量达400多公斤,增产10%。他回忆当年育种的艰辛说,到三亚挑人粪尿、上山砍柴,巡夜看水。

    在新疆农业大学“南繁”的棉田里,70岁的实验员冯万发拉着记者细看那银白色的棉桃时,就像瞧着自己的孙儿一样。这位在“南繁”棉田里埋头躬耕了20多载的实验员,为育种教授们做了数不清的辅助工作。

    不惧失败,勇于创新,是“南繁”人最宝贵的品质。在三亚城郊的一片稻田里,记者见到了来自湖南益阳市的藏曙、藏皓和藏时健三兄妹,其中48岁的藏曙上世纪90年代在洞庭湖捕鱼抓虾时,迷上了杂交水稻。他的想法是,洞庭湖里有一种叫菰的植物能结出菰米,而且菰的穗长70-80厘米,水稻的穗仅20厘米左右,要是把菰和水稻杂交,那么水稻的品质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为了这一想法,藏曙在洞庭湖边安营扎寨,摆弄上了菰稻杂交。藏曙的执着,耗费掉了家中的积蓄,他的母亲唐运清,这位70多岁的老人理解儿子的心愿,不仅拿出积蓄支持儿子,还动员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的女儿藏皓、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的小儿子藏时健把辛苦经营起来的玻璃钢公司作价90万元转让出去,用来支持哥哥的事业,三兄妹去年来到海南进行菰稻的新一轮杂交培育。

    云南省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总农艺师孙德禄,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来三亚搞“南繁”,他告诉记者说,藏家三兄妹的菰稻杂交研究很有创意,经十多年的奋斗,至今仍没有取得成功,但他们的精神却值得赞赏。

    30年前,谁也不会想到出产在祖国北方的哈密瓜,可以种植到祖国的南方。吴明珠院士,一个与甜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名字,正是她,把新疆的哈密瓜南移种植到了海南,还创新了无土栽培。

    来“南繁”的农业专家,不仅能吃苦耐劳,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006年3月21日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我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杨仁崔,由于长时间连续工作,在“南繁”基地突发脑溢血,永远地离开了他最钟爱的事业。杨仁崔先后在水稻遗传育种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其中有6项居国际领先水平。

    “工作不干完不能歇!”这是吉林农业大学“南繁”育种专家陈学求教授生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2004年2月,陈学求教授带病坚持“南繁”,因病永远“睡”在了这片他一生挚爱的热土上。陈学求是马来西亚归国华侨,他1970年开始到三亚从事“南繁”工作,在国内首次创造了高粱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的高粱品种“吉农101”获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陈学求教授在30多年的“南繁”科研生涯中,大多数春节都在“南繁”育种基地度过,以致他小女儿13岁时才和他在家里一起过上一个春节。根据陈学求教授生前的愿望,他的一半骨灰撒在了三亚附近的大海,另一半埋在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三亚“南繁”基地上。

(2009-05-06  新华网海南频道)

图片资讯
最新资讯
·海南省政协委员、民革海南省 2022/12/30
·海南省政协委员、省农业交流 2022/12/30
·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管理办公 2022/12/30
·洲际国为(海南)农业投资有 2022/12/30
·海南省农业交流协会与琼中深 2022/12/30
·周大卫参加省政府就《政府工 2022/12/30
·海南省政协委员、省农业交流 2022/12/9
·海南省政协委员、省农业交流 2022/12/9
·海南省农业交流协会与文昌市 2022/12/9
·海南省政协委员、省农业交流 2022/12/9
·民革海南省委会常委、省农业 2022/11/24
·海南省政协委员、省农业交流 2022/11/21
·海南省政协委员、省农业交流 2022/11/11
·海南省农业交流协会、昌亿洲 2022/11/4
·省政协委员、海南省农业交流 2022/11/4
热门资讯
 
·让咸水鸭名扬岛外的新农民( 2009/8/5
·海口食用油价格大跳水 批发 2008/11/24
·CCTV2011年度三农人 2012/1/12
·中央国家机关隆重表彰巾帼建 2011/3/8
·发展休闲农业大有可为——访 2010/7/8
·周大卫:让农民成最受尊敬职 2018/4/2
·刘泽汀:我与诺贝尔奖得主的 2008/4/16
·基本稳住,9月23日各香蕉 2015/9/24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 2012/1/13
·海南农垦割胶工人郑红芬:难 2009/9/28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 2012/1/13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影 2008/5/8
·上海农产品水果日度价格行情 2008/2/29
·北京新发地粮油饲料日度价格 2008/2/29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 2012/1/13
www.ta.net.cn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技术咨询 | 友谊链接 | 网站地图 | 帮助信息
 
电话:(0898)68560034、68560094、68554350 传真:(0898)68560034
电子邮箱:haaeorg@126.com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金贸中路1号半山花园海天阁1268—1288室 邮编:570106
指导单位:中共海南省委农办 主管单位:海南省农业厅 承办单位:海南交农产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海南省农业交流协会
协办单位:海南国为投资有限公司、海南省三农问题研究会
海交会网;中华农产品交易网; www.ta.net.cn
本网站最佳浏览模式 1024*768 分辨率    琼ICP备090005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