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春耕时,化肥价格市场化问题又被提上日程。作为一种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国家对化肥市场的监管从来就没有放松过。但“春风”总是要度过“玉门关”的。2005年发改委出台了《改革和完善化肥价格调控机制的方案》并拟定于2006年年底正式出台该《方案》。这曾一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我国化肥价格完全放开的标志。但是,时隔两年,正式的《方案》仍未出台,从而给化肥价格市场化留下了诸多悬念,也引起了人们对国内化肥价格市场化改革的种种猜想。《方案》为何迟迟没有出台?迟滞化肥价格市场化的原因到底在哪?我国化肥价格离完全市场化还有多远?
两头都放开就剩中间
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健全的情况下,化肥限价政策漏洞百出。一是化肥生产所需的上游产品,如煤炭、磷矿石、硫黄等能源与资源价格均已放开,实行了市场调节价。化肥终端用户农民手中的粮食、棉花、蔬菜等农副产品的价格也完全放开并由市场定价。唯独没有放开作为中间环节的化肥价格。化肥生产企业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品价格并经济合理地组织生产,因而过着“两头受气”的日子,反过来减少了化肥生产与供应,加剧了国内化肥的供需矛盾。
二是由于不同原料化肥企业享受的政策优惠不一,投资结构、工艺路线不同,统一限价造成化肥企业间事实上的不公平竞争。比如,由于煤炭价格完全市场化,煤头化肥企业近几年的原料成本随煤价上涨而持续增加。而气头化肥企业,由于享受国家优惠气价政策,原料成本并未随市场调节,近几年的成本增加并不明显。如果一家企业全部采用计划内天然气生产化肥,其尿素成本比煤头化肥企业至少低300多元/吨,而出厂价却人为地被要求与煤头企业一样。
三是国内化肥生产与经营企业布局分散。尤其是经营企业,既有国家及省级农资公司,又有农业“三站”、生产企业,还有数以万计的基层批发和零售企业及个体经营户,这使得监管工作异常困难。政府部门往往只能限制化肥出厂价,却很难限制住转到农民手中的零售价。
四是国家对化肥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无法落到实处。比如,国家给予化肥的优惠铁路运输政策,由于铁路运力吃紧,车皮难以保证,不少企业根本无法享受,不得已只能通过高昂的公路运输来完成化肥运输任务。再比如,国家给予化肥生产的优惠天然气,由于其价格较工业用气价格低一半以上,比民用和车用天然气价格低得更多,天然气供应企业虽然不敢明着违背国家政策,却以种种理由采取限供、少供甚至直接“断气”的方式,迫使众多气头化肥企业要么“忍饥挨饿”长年低负荷生产,要么购买高价气维持生产。
两头都担心只好耗着
然而,时至今日,不仅《方案》未能如期出台,反而,国家对化肥价格监管的力度更大、范围更广。
一是担心取消优惠政策后,不少化肥企业将难以为继。目前化肥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尿素产品免征增值税、中小化肥企业优惠电价、气头化肥企业优惠天然气、化肥铁路运输优惠和免征铁路建设基金等。全行业每年获得的优惠约160亿元,折合吨产品获得国家优惠50~150元。如果取消优惠电价,中小化肥企业的电力成本将大幅增加,合成氨电力成本将增加200~300元/吨;如果取消铁路运价优惠和免征铁路建设基金优惠,化肥运输成本将增加0.04元/吨·千米;如果取消尿素免征增值税优惠,吨尿素将减利100元。仅此3项,就足以令整个化肥产业,尤其是氮肥产业“伤筋动骨”,相当数量的中小化肥企业将难以为继。
二是担心化肥价格放开后,农民无法承受。化肥价格放开后,化肥企业将完全根据成本、利润和市场变化自主调节化肥产品的价格。虽然影响化肥价格的因素很多,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只有两个:一是成本,二是供需状况。就成本而言,由于煤、电、油、运、气、水资源、劳动力资源、安全环保等费用的持续增长,化肥生产成本刚性增长已经成为事实并将持续。因此,一旦化肥价格完全放开,化肥价格必然会在成本刚性增长和需求趋旺的带动下,高位运行或持续上涨。有关人士担心届时诸多惠农政策会因此泡汤,农民甚至会因买不起化肥而放弃种植,影响粮食生产。
作者:小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