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2009年两岸四地农业合作论坛论文集
卢良恕:中国农业科技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
我国总体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应关注食物安全、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发展现代化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着力点。
关键词:农业科技;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十五”时期的调整和跨越,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首要的是统筹城乡发展;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在农村。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为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指明了方向。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变革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始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点是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途径,发展现代农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互促进。
1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
我国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2年至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从世界第6位上升到第4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1978年全国财政收入只有1132.26亿元,2007年达到5.13万亿元。
国家统计局2008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末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7万亿元,人均GDP为2456多美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是28910亿元、121381亿元和96328亿元,比例是11.7:49.2:39.1,第一产业(农业)的增加值只占11.7%。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4.9%;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6万亿元。
农业生产发展形势继续趋好。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015亿kg,保持了粮食总产量的稳中有增。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城乡居民食物结构不断改善,营养水平明显提高。全年肉类总产量6800万t,比上年减少3.5%,其中,猪肉减少9.2%;牛、羊肉分别增长6.1%和5.8%。全年水产品产量4737万t ,增长3.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3.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日趋完善,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得到进一步显现。
综合上述分析,我国工农关系的基本特征发生了根本变化,根据我国经济增长的实力,农业不仅不再是为工业发展提供积累,而且成为接受支持的行业。根据国际经验,此阶段不同国家虽从各自国情出发,但都采取类似的措施,即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镇带动乡村。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
在新的形势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从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公共事业、增加农民收入5个方面,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三农”工作的战略思路,为新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全面发展确定了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要切入点。农村实行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使得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粮为纲、解决温饱”的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发展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产前、产中和产后相互衔接和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当前农业又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工农协调发展的新阶段,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贯彻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确立了现实可行的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更是一个7亿多人口在农村的农业大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村将仍是几亿人口的生产、生活所在地,新农村的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也是不能回避的艰巨任务。就“三农”自身来看,当前仍然存在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不利因素,而且近年来出现的近1亿人口的农民工转移就业问题日益受到更多关注。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需要。“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改革开放20多年,已经基本实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如何实现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向“共同富裕”、 “公平发展”的转变,尤其是如何进一步解决好“三农”及农民工问题,是关系国家稳定和繁荣的战略性重大问题,任重道远。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好步的关键时期。在经过“十五”期间进一步丰富的党的“三农”工作理论、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我国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 发展现代农业应关注三个重点领域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现代农业以科学技术为强大支柱,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并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与突破而产生新的飞跃;现代农业以现代工业装备为物质条件,是依靠增加大量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物质投入的、开放的高效农业系统;现代农业以产业化为重要途径,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通过多种形式联合起来,实现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使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和商品化趋势;现代农业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前提,通过协调工农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传统农业改造的进程。
发展现代农业,重点要关注以下3个方面:
3.1 食物安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任务
尽管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5.015亿t,产需基本实现持平,但要看到,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明显,近两年的农业丰收是与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分不开,与风调雨顺、没有大的自然灾害也有一定的关系。另外,我国的人口仍在增长、耕地也在减少,食物数量安全始终不能放松。同时,食物消费结构仍需要进一步改善,肉蛋奶、果蔬、水产品等非粮食类的食物数量应不断丰富,以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改善的需求。
食物的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全球的焦点之一。既要关注有害微生物超标造成的微生物污染、农药和重金属等残留造成的化学污染以及其它污染所引发的食物卫生安全问题,还要关注我国仍面临的营养缺乏与营养失衡的双重挑战,需要宣传营养知识,改善膳食结构。2002年第四次营养普查结果显示,在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中,估计高血压患病人数1.6亿多;糖尿病患病人数2000多万;我国成人超重估计人数2.0亿、肥胖人数达到6000多万。要全面贯彻实施2001年11月国务院正式颁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指导我国食物安全工作。
3.2 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支撑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而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是对现行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应当坚持“四个不动摇”:一是应坚持农业科研机构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二是应坚持农业科研机构实行分类指导、以公益性为主的定位不动摇;三是应坚持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完整体系不动摇;四是现阶段应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机制不动摇。
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保障。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完善全国农业科研布局,应以国家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在科技资源整合、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负责全局性、关键性、方向性、基础性、战略性农业科学基础性研究、高技术开发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同时加强同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高等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安排好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应按生态区域设置),尽快建成一个学科齐全、布局合理、高效运作、整体联动的全国性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3.3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
2003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五十条规定,“国家扶持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建立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 结合,有偿与无偿服务相结合,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使先进的农业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2004年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明确指出:“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国家推广机构和其他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因此,可以看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健全,是国家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举措,是推进科技兴农、加快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
要实现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要继续把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即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作为农村科技扩散的重要力量,作为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了解农业新技术的主渠道,作为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载体。为此,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要坚持以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的原则,加快形成以国家农技推广队伍为骨干、多成分多形式互动发展的农技推广新格局。
4 正确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概括了5句话、20个字,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既包括了以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为主的产业能力建设,也包括了路电水气等生活设施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福利保障等社会事业建设;既包括了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也包括了乡村社会风气的转变,同时还包括了农民素质提高和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法制建设。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全方位的和谐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准确把握总体方向。首先,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基本的要求和重点,要抓住发展农村经济这个中心任务,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推进农村各项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其次,各级政府要注重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要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建设、产业扶持等,对农村落后地区给予更多支持,重点培育农村自我发展的能力;第三,要重视推进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妥善解决农村居民密切关注的教育、医疗等现实问题;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饮水、能源、道路、居住、通讯等条件;第四,要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推动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继续巩固和完善农村税费体制改革、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避免几个片面倾向。一是避免把新农村建设单纯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即农村的村镇建设,而应该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二是避免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的城镇化、农村小城镇建设相互对立起来,认为建设新农村就不要搞城镇化,应该把建设新农村和农村的城镇化统一起来;三是避免把新农村建设当作是一句口号、一阵风,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个具有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又需要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具体工作去逐步落实;四是避免不顾地方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承受能力,搞普遍开花和一刀切,而应该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5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着力点
现代农业是由传统农业演进和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现代农业侧重于农业产业的经济数量增长和增长方式优化,需要不断提高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能力;建设新农村不仅要重视生产发展,而且还要强调农村社区人文、生态的发展,把乡村建设成为新型的农村社区,为农村居民提供越来越多的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多样化生活场所。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着力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生产发展”,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分散单一的种养业向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相连、农产品生产加工运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发展。原来大多布局在城市的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产业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将其部分引导到新农村,形成专业化种养业基地和专业化农产品加工区,加上为现代农业提供技术和中间投入品的社会化服务业,这些产业集聚将大大促进新型农村居住区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在现代农业的推动下不断增长、繁荣。
第二,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生活富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现代农业的方向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将促使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中的一部分农业劳动力,向农产品加工业、社会化服务业等方面转移就业。实践证明,现代农业不仅能够扩大规模经营收入,还能拓展农民兼业收入和农产品加工营销等的后续收入,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非农收入,改善农民的收入结构。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已由1990年的138.80元增加到2006年的1374.80元,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
第三,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为满足人口数量增长对食物需求的增多,不断增加化学投入品的使用量,以提升基本农田、草地、森林、湖泊等农业生态系统的产出功能。但化学投入品如使用不当,将会造成“面源”污染、土壤质量下降,农村景观生态遭到破坏。现代农业追求的是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要求控制和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对生产、生活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处理,对农业野生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业和农村物质流向的循环综合利用功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而,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型、环境友好型、生活富裕型的新农村。
*该文为作者在“第七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的报告。
作者简介:卢良恕(1924~ ),男,浙江湖州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海南省农业交流协会名誉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