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2009年两岸四地农业合作论坛论文集
還 富 於 農
穩定的農業經濟基礎是對抗金融風暴的重要支柱(二)
國際農業技術促進會會長 方原
題要:百年農民的社會貢獻巨大,還富於農是一個戰略考慮。
一. 百年來我國幾次大的農民工熱潮均推動歷史前進
1.農民工吹響五四運動的號角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没有直接派兵參戰。只派出了14.5萬人的華工兵團(主要是農民工) 遠赴歐洲戰場負責後勤工作,使中國政府首次能以戰勝國的身份出席巴黎和會,參與國際事務。和會期間這些留過洋,見過世面的農民工,滿腔愛國熱情。在巴黎發動輿論,走上街頭,刊登聲明,表明中國人民嚴正立場。爭取國際支持,與中國政府代表團交涉,反對簽定21條。消息傳回國內,引發偉大的五四運動。
2.在戰爭年代中,農民工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個重要因素
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土地革命中,數百萬農民推著獨輪車,支援前綫。僅支援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的農民工就有300萬之眾。使政權更替、農民分得土地。人民公社、大躍進、煉鋼鐵,農民砍林燒碳,砸鍋捐鐵、高度密植,勒緊褲頭,跟著探索。安徽農民包產到戶,順天理、違法規,帶動全國農民為改革,打下基礎。
3.農民「供地」、「出力」才能實現招商引資,改革開放
1983-2006 我國共減少耕地337,827,000畝 (多是良田)。同時新增耕地168,741,000畝 (大部份是砍伐山林、圍湖做田及沖積三角洲的瘦田)。數億畝良田賤賣給國家、企業,上億農民工以廉價勞力投入社會。中國商品走向世界,富了部份地區、部份人。「農民工」使中國製造的產品,譽滿全球。富了國家,振我民族。 (參看2008.10.7 「一個穩定的農業經濟基礎是對抗金額風暴的重要支柱」作者:方原) 2007年城鄉居民的收入比擴大到3.33:1。我國貧富差別,在世界名列前矛。這是 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也是改革30年要認真總結的地方。
中國「農民工」對百年歷史的參與看似平常,但常常走在時代的前面。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中國農民更是推動中國歷史前進的重要動力。
二. 農業領域問題仍然嚴峻
今年1-7 月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為505.2億美元,年比下降12.5%;出口212.6位美元,年比下降8.2%;進口292.6億美元,年比下降15.3%。出口價格下跌、原料加價、成本增加,多國設技術性貿易璧壘,這都減少農民收入。
今年氣候惡劣,對收成將有影響。
農業就是講吃,但大家都想狠狠地啃農業一口,咬住不放。見地眼紅、低價購入、轉手暴利。農資產品、坐地起價、快升、慢降。去年家電下鄉,本是有益於農民的好事,但有些不法商人就拿次品劣貨去「蒙」農民。農民為甚麼好「蒙」?因為太忠厚,沒文化。如果農民有農會組織,可請會計師、律師、精算師,去計算征地的價值,土地不會賤賣,農民能分享成果,以地參股,實現轉型。 如果能堅持在建國初期的農民掃盲運動,今天的農民個個能上網、學外語、懂科技,現在的土地應值天價。中國的耕地一定不止18億畝,可能會接近印度的21億畝。
中國的貪腐問題,主要在土地問題上。如果農民「數口精一點」,征地制度再完善些,限制轉手暴利,在土地交易中收取稅項,建立農業發展基金,我國的農業發展將更有保障。
馬克思早就批評過暴利的危害。一個健康社會,要設法限制暴利,才能維持公平、打擊貪腐。土地太便宜,也造成了重複建設,不能精打細算。
1995年前,農村固定資產投資佔全社會的投資總額不超過2%,最低只1%。1996年後漸增加,最高達23.33%,2006年14.92%。包產到戶的早期,農民富有、城鄉差不大。隨後經濟快速發展,早年的投入過少,則顯示了城鄉差擴大,應檢討對農業投入的政策。
三.認清歷史與現狀,保農更重於保8
1998年我在舟山說過:「經濟發展得愈快就愈不穩定,愈要注意解決先進與落後、貧與富、城與鄉、農業和各業的矛盾。」1999年2月在珠海兩岸農業交流會上我談到:「一棵樹、一個森林、一片青山綠水,能值多少錢?經濟學家常算錯數,農業專家又不爭氣,總算不上來。日本房地產最強勁時,有人算過,全日本房地產的總價值可買下十多個美國。結果日本商人賣了房子,到美國買地、買島,銀行亦將房產抵押借貸。房地產價下跌,銀行出現大量壞賑、倒閉,結果經濟十年不振。這些反映了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的計萛不合理。發展農業的非經濟效益,以目前的科學水平,是不能準確地計算它所能產生的價值。」到底是值8,還是值9?這是一個需要聯合多個學科的力量,去研究的大題目。
幾月前,華南農業大學的老校長駱世明先生告訴我:「經証明,過去一直不能解決柑桔樹的黃龍病,現找到了辦法。每畝柑桔樹上種上5 棵石榴樹可治它,這是我國古老的農耕文化的傳承。」自然界的一物治一物,神乎其神,這都是經濟學難於計算的效益。
資源投放不周,地方政府急於追求效益,傷農、壓農,擴大了城鄉差、貧富差。中國為甚麼發展得快?因為農民賣地、賣力;征地快、成本低。中國有甚麼特色?九億農民是中國最大的特色,這是中國的地理、歷史,人文條件形成的,如果我們把這些有利因素都用盡了,事情將會走向另一面。
我國的現代化,不能照搬外國一套,即要農民減少到某個比例的標準。我們要經營好廣大的農村地區、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水利多年失修,旱時沒水用,雨水多時又成災。公共設施缺乏,農業科技推廣站缺資金。農民極需培訓、提高。農村漂亮了、文明了;五谷豐收、豬牛羊馬肥壯;農民富裕、內需擴大,還愁城市人不來?老外不來?光是農村也可創做不少就業機會,若是這樣,GDP值多少?恐怕難算清楚。
四. 用一個全新的思維看中國的農業發展,還富於農
農業為國家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農村發展則長期滯後於城市。要以縮減城鄉差別,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中華民族應對人類有較大貢獻的戰略眼光作考慮,我們應用新的思維看中國農業發展。
應以新的農業科技,新的能源科技,建設農村。
由農業科技部門提出方案,建立以集雨區為中心的生態農業區,修水利、種莊稼、植樹林,養殖合理數量的家畜。發展特色農業,並充分利用水源、自然能源。國家、地方分期投入一定基建資金。既確保農業生產,也可發展休閒農業。
城市的有機廢物轉化為農用資源,支援農村。城市支農、扶貧力度要進一步加大。
給中國農民走向世界的一個起步的力量。(以豬肉生產為例,試析)
我國豬肉生產,居世界第一,產量佔全球51%。豬肉年年增產,出口卻逐年下降。由1983的321萬頭降至2006年的172萬頭。其中160萬頭輸出香港,十多萬頭供應澳門。港、澳回歸後,不能算出口,只算創匯。豬肉總出口量42萬噸,與巴西相近(約520萬頭)。豬周身是寶,皮可值200多元,藥用價值更是不菲,豬糞亦可發電、肥田。毛澤東先生提出的一畝田一條豬,我們遠未達到。中國豬肉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香港瘦豬肉32元一斤,台灣90台幣一斤。我國豬農散養為主。若產業化生產,要解決配套問題,加上貸款優惠。中國豬肉可起步走向世界,形成一條制革、制藥、食品加工、肥料、能源……產業鏈。其他的農產品也有類似情況,起步非常重要。還富於農,就可起步
世界人口近70億,幾十年後便過100億,氣候變化、糧食短缺,誰來養活?中華農耕近萬年發展,精耕細作,有機種植是可以對世界作出貢獻的。還富於中國農民,就是為這個戰略作準備。世界的舞台,等待中國農民上台,還富於農,也是檢討了三十年改革的經驗,了結一個因歷史發展而遺留下的來的問題。還富於農是一個十分值得考慮的政策。
2009.12.12於海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