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2009年两岸四地农业合作论坛论文集
特种共生微生物生态养殖技术在海南的推广应用
加拿大海南总商会 宁少云 副会长兼总干事
一、 技术项目的概述和应用的总体目标
海南岛具有无与伦比的天然海洋资源、没有污染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热带经济作物,完全适合发展成为世界级旅游天堂。海南省政府提出的《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纲要》,就是把海南的发展战略定位于一岛、两港、三中心(会展中心、旅游娱乐中心、康复疗养中心),这就决定了全省不适合发展大规模工业生产项目和任何有污染的产业。海南离岛无疫区的养殖环境为出口外销型畜牧业创造了独有的优越条件,养殖业既是海南肉食供应源的支柱产业,也是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但随着畜禽养殖的快速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传统饲养方式饲料转化率低、抗生素等药物滥用导致的肉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问题成为制约海南外向型养殖业发展的瓶颈。而代表世界养殖高水平的微生物养殖技术的兴起可有效解决这些难题。现任加拿大海南商会副会长兼总干事宁少云先生自2003年以来即投资参与有益微生物养殖技术的开发推广,并长期与中国科学院金锋教授紧密合作,支持其开发该系列技术,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商会积极在世界各地推广应用这些技术产品。
中国科学院金锋教授带领的生命科学研发团队开发的“特种共生微生物发酵的动物养殖技术”,以其特有的新概念和新理论在当前的微生物养殖技术领域中脱颖而出,处于该领域世界领先水平。一方面该技术以动物的消化道作为生物反应器,通过特异共生微生物的饲料发酵饲喂,在动物的消化道中就彻底抑制生成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和有害细菌增殖,并在特异微生物作用下进一步合成氨基酸、蛋白质等,蛋白质和风味物质肌苷酸、谷氨酸的含量大大高于同类野生动物的水平,可以生产出味道鲜美和安全无药残的肉品。另一方面利用生物循环规律和概念,在养殖与种植中形成一个循环体制,从而让植物最大限度地吸收降解动物所排放出来的有害气体,使得植物健康成长;同时植物释放的氧气最大限度地集中注入动物圈舍,使得动物能够在封闭的环境下健康成长。三是对养猪产生的粪便污水进行特异微生物处理,循环再生利用,降低对水源河流等环境的污染,最大限度减少空气污染。
该技术的研发完全基于人类及动物的微生态平衡、提高生存和生活质量以及减少和预防疾病等目的,并在动物养殖中获得了十分成功的结果与经验,为解决动物养殖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抗生素滥用问题以及为食品安全以及食品质量提高提供了可靠的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被美国和日本的国际品质保证机构(Quality Assurance International USA)认定为最有前景的有机养殖和有机种植方式,并且在日本和美国开始实施。澳大利亚政府已经批准该方法和菌种在世界上物种隔离政策最为严格的国家——澳大利亚使用。该项目自2003年在实验阶段已经受到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和科技部门的重视和关心,澳大利亚科委主席,马来西亚农业部长,斐济农业部长,日本秋田县知事(相当于中国的省长),瑞典的皇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奖评委尼尔森教授等都曾专门考察过并关注此项目的发展。经过6年多的实践,该项目已经成为一个稳定的系统技术,在世界不同国家地域、不同物种、不同亚种、不同经度和纬度条件下通过了测试,在不同的养殖条件下,均可获得相同的优异结果。
目前海南省外向型养猪业正处于产业转变发展期,本项目的总体目标就是:根据海南气候特点、饲养环境、生产条件及生态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发展趋势,依托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研发团队及其开发的世界领先的特种共生微生物(强酸性特异乳酸菌)生态养殖高新技术,开发出一个全新的饲料发酵体系,建立生态环保增效养猪和生态猪病防控技术体系,在环保上最大限度降低有害气体(硫化氢,氨气,二氧化碳,沼气)的排放,减少猪场污染与蚊蝇滋生,改善猪场环保质量;在疾病防控上有效增强猪的免疫能力和抗病力,减少和预防猪病感染与传播,提高猪生产性能与改善猪肉品质的综合效果,解决养猪中最为困扰的环境污染和防治药物滥用导致的肉食品安全问题,为生态健康养猪及疫病防控提供可靠及行之有效的新途径,促进我省养猪业可持续健康发展,配合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纲要》的实施。
二、项目主要内容和考核指标
(一)项目的主要内容
1.特种微生物(强酸性特异乳酸菌)发酵养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系统性的理论和售后服务体系已经应用于大规模商业化养殖,其达到的效果综述如下:
(1)有效防止畜禽疾病感染和传播;
(2)大幅度提高畜禽产品的肉质,提高禽畜屠宰率;日本食品检测中心的检测结果,用此技术的养殖结果,生猪肉蛋白质水平达到20%以上,风味物质肌苷酸含量高出日本名牌猪鹿儿岛黑猪4倍,高出日本标准猪肉11倍;18种氨基酸含量比标准肉的高一倍。
(3)完全杜绝抗生素及化学添加剂的使用;
(4)明显节约饲料(可以节省粮食10-15%)和养殖用水;
(5)最大限度地降低有害排放,消除养殖场对空气、水土污染和蚊蝇扩散;
(6)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甲烷及二氧化碳的生成和排放;
(7)显著增加动物睡眠时间,减少或消失争斗行为;
(8)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广州市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测表明,普通养殖方式的生猪猪血的谷丙转氨酶水平平均在120IU/L以上,而本养殖技术养殖的生猪水平在80IU/L以下,心脏和肝脏与普通养殖方式的生猪相比,体积和重量分别约小15%,为十分健康的生猪。
(9)创建了新的国际动物福利标准和指标;
2.项目创新点及在海南的推广应用
(1)建设生态环保增效养猪技术与生态猪病防控技术体系推广与示范基地。
(2)以特种共生微生物强酸性特异乳酸菌为菌种创建新型的发酵饲料体系;
(3)建立生态环保增效养猪技术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或消除有害气体生成与排放,减少蚊蝇滋生,改善猪场环境质量;对养猪产生的污水进行特异微生物处理,降低对水源河流等环境的污染。
(4)提高猪吸收消化率,节省粮食10-15%;
(5)在养殖全程不添加对人体和动物有害的药物和化学添加剂如抗生素、激素等,获得更高的屠宰率和提高猪肉品质,保障猪肉食品安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6)建立生态猪病防控技术体系,提高猪的免疫机能和抗病力,通过异型发酵方式生产有机喷雾剂,减少和预防猪病感染与传播;
(7)本项目针对海南纬度和气温以及积温等问题,以当地特色植物植被为吸收有害气体和释放氧气源,将养猪排放的有害气体和植物栽培的新鲜空气相互交换,形成一个有机的互补机制。
3、我们大规模商业化运作的技术路迳
依托金锋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生命科学团队——推广应用价廉物美的特种共生微生物(强酸性特异乳酸菌)生态养殖技术——创建新型的发酵饲料体系——建立生态环保增效养猪技术体系——该体系对改善猪场环境质量、提高猪的生产性能与改善猪肉品质综合评价——建立生态猪病防控技术体系及该体系对猪病防控效果综合评价——建立海南特异微生物生态(环保增效抗病)养猪法应用与示范基地。
(二)项目的考核指标
1、主要技术指标
(1)消除养猪场臭气污染和蚊蝇滋生,大幅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将有害气体排放降低80倍以上,在10的负3次方PPM数量级);
(2)生猪粪便微生物发酵将病原微生物抑制在绝对安全水平,可以作为鱼虾有机饲料等无害化处理使用;污水处理BOD(生化需氧量)为20以下,COD(化学需氧量)接近零;
(3)此项技术的实施可以节省粮食10-15%;
(4)显著提高猪肉品质,将生猪肉的蛋白质水平提高到10-20%(日本的国家标准猪肉为10%,中国尚无标准)。
(5)在养猪场内彻底杜绝抗生素及瘦肉精等化学添加剂的滥用,生产的猪肉产品为无抗无药残安全食品;
(6)显著增加猪的睡眠时间,减少或消失争斗行为;
(7)有效减少与预防疾病感染和传播,发病率及死亡率为正常比例,不发生重大疫情;
(8)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3篇以上相关研究论文。
2、社会效益和直接经济效益
微生物共生体系养殖兼种植技术和大气资源循环再利用的有机生物系统是一种世界领先的微生物生态养殖高新技术。本项目为上述技术在海南的改进与应用,完全符合国际社会的环保减排、低碳经济和安全食品的理念,也是海南省实施国际旅游岛的战略要求,提升国际旅游岛和海南畜牧业无疫区的国际地位,必将为促进畜禽农产品出口、为海南整体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因地制宜建立及实施微生物生态(环保、增效、抗病)养猪技术体系,可使猪群的生长速率明显优于普通养猪方法,可有效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10%以上,保守按100公斤出栏全场料肉比3.5:1算,预设全省今后年出栏1000万头猪(2008年实际年出栏猪607万头)至少需消耗35亿公斤饲料,则一年可节省3.5亿公斤饲料,按均价2.5元计算价值8.75亿元,是养殖业中粮食饲料节约效果较为显著的方法。
可有效减少和预防猪病的发生与传播,杜绝抗生素等药物滥用,降低药物防治成本和死亡率。按海南生猪出栏数1000万头计,按平均发病率10%(未计算大规模疫情),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治疗药费平均每头费用20元计;平均死亡率6%(以中小猪死亡为主),平均每头损失300元。推广使用该养殖新技术后,按降低一半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粗计,在减少抗生素和化药的防治费用以及减少猪只死亡损失方面可使养猪业增收粗算1亿元以上(1000万×5%×20元)+(1000万×3%×300元)。
利用海南岛离岛且无疫区的自然条件,生产出高端品牌的有机猪肉,达到出口标准,其售价比普通猪高10-20%(200元/头)。如技术得以在全省推广应用,将为我省养猪业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按年出栏1000万头计,总体收入可增加20亿元。
若全省推广这些养殖技术,平均每头猪摊销的新技术成本(包括菌粉料)控制在80元以内并逐年下降,每年获得直接经济效益可达:
(8.75+ 1+ 20)亿 - 8亿 = 21.75亿元。
三、国内外同类技术产品发展现状
从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欧洲、日本大力开展研究饲用微生物制剂.8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对饲用抗生素的种类、使用方法、剂量和配伍等方面加以限制,积极鼓励和倡导绿色安全饲料添加剂的研究和推广。在动物微生态制剂的研发过程中,中外科学家们已取得丰硕成果,如蒙哈德(Mollgaard)首先发现使用乳酸杆菌饲喂仔猪可有效的增加仔猪的体重并改善仔猪的身体健康;Pollman(1993)认为仔猪日粮中加入益生素可以有效防止仔猪腹泻;Jeon等(1996)报道日粮中添加益生素还能降低生长猪粪中氨氮和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我国科学家研究出有益微生物可提高养殖业饲料转化率、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等等。说明了微生态制剂对畜禽的抗病、促生长和提高生产性能有很大的改善。
近10年来,微生物制剂的发展尤其迅速,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仅微生物制剂每年销售额达到5亿美元。随后欧美也开始普及使用微生态制剂,现有产品上百种,销售额近6亿美元,并在继续增长。欧美用于配合饲料,形成了微生态制剂产业。目前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43种微生物可直接用于饲喂,其使用量在8000吨以上,产品如Probiottics公司的水剂和粉剂。日本年从产值上亿美元的公司几十家,主要是双歧杆菌类产品。
虽然微生态制剂有上述诸多优点,但在我国广泛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局面还没有出现。一是微生物知识尚未普及,消费者认知度不够,养殖户很少能掌握技术;二是未形成国家相关标准,肉食品药残的监管处罚力度不够;三是现有技术产品水平不高效果不稳定,很少能提供完善的系统性售后服务,四是进口产品价格偏高,最终影响养殖户使用的积极性。例如,几年前广东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引进日本微生物技术,进行大规模养猪试验并取得突破性的成功,曾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和国家火炬计划,可惜的是主原料受制于日本进口,导致成本居高不下,使用后虽然饲养的生猪品质极好,但养殖户难以在短期内打出品牌卖出超高价,加上进口的活菌制剂稳定性较差,最终使其无法在国内普及使用。金锋教授的技术已弥补了这些不足,在河北、广西、福建、湖南、辽宁等省和日本的多个实验基地大见成效,与日本公司已有正式合作并有多款产品上市;与福建漳浦明日生物饲料有限公司合作,正式挂牌建立中国科学院行为生物学实验基地,预计将在2011年制定出新的有机家畜家禽养殖标准。
结束语:我们商会将与中科院金锋教授及其团队密切合作、积极推广此技术在海南的应用,旨在建立海南生态环保增效养猪技术体系和生态猪病防控技术体系,建立配套的专业售后服务和咨询措施,保证实施效果,我们坚信此项技术在海南生态环保、疫病防治和生产安全肉品方面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在产品及技术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为迎接国际旅游岛的改革开放做出我们的贡献!
作者简介:宁少云,加拿大海南总商会副会长兼总干事n-sy@hot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