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资产上亿的老板自愿到偏僻贫困的农村当“村官”,用企业的经营理念去实践新农村建设。他不是农民,经营的企业与“三农”也不沾边,有人说他是“钱多了没处花”,也有人说他是“跟自己过不去”……他担任村党委书记半年来,个人垫资300多万元,改善基础设施和群众生活条件,不仅带去资金、市场等资源,而且带去新的观念和发展思路。
给农民捐款不如到农村实干
2006年3月的一天,重庆市巴南区召开全区100家重点企业座谈会,探讨当地新农村建设对口帮扶问题。政府希望这些重点企业每家出点钱帮扶贫困村。当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中年男子却语惊四座:“企业捐几十万元给农村,并不能真正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关键是更新农民观念,找到一条适合当地的发展道路。我愿意到村里去任一个党组织书记,实践新农村建设。”
这位“放炮”的企业家是重庆市渝江森林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树生。今年55岁的刘树生上个世纪80年代“下海”,靠汽车客运、房地产开发和工程建设逐步发家致富,个人资产上亿元,公司员工近700人,是当地有名的企业家。他乐于回报社会,近十年先后为资助贫困学生、下岗职工、社会公益事业等无偿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被评为“重庆十佳爱心使者”、重庆市劳动模范。
他的请求很快有了回应。2006年4月,经地方党委批准,刘树生走马上任,担任巴男区界石镇桂花村党委书记。就职仪式上,他当场捐款30万元,并承诺5年内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就职仪式后,不少村民把他围在中间,大家都想看看这个大老板是个啥模样。”一位村民回忆说。资产上亿的老板自愿当“村官”不仅村民好奇,在社会上也反响强烈。很多人,包括亲戚朋友都难以理解刘树生的举动。要说从政,他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却去当个“村官”。
“当‘村官’不是自己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刘树生说,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已经影响了社会和谐,但是光靠“输血式”的扶持解决不了“三农”问题,农民的思想观念、组织程度和文化水平不提高,就是户户农民住别墅,家家门口通公路,也建设不出新农村。自己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对党和政府有一种“感恩”的情结,总觉得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与其给农民捐款不如到农村实干,用自己积累的经验、资金和人才去实践新农村建设,真正为农民做点实事。
老板“村官”用行动感动村民
桂花村幅员面积24平方公里,人口有1万多人,是巴南区人口最多的村,基础设施条件很差,农民收入低,发展任务很重。他一上任就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从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着手,首先制定了桂花村建设发展规划:建桥修路、接通自来水、开通闭路电视、有条件的地方安装天然气等,并提出了“企村联合、村社携手、实惠到户”的发展思路。让村民们感动的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300多万元资金,都是由刘树生自己垫付的。
企业家的特点是务实和讲效率,刘树生一上任,村民们盼了多年的高洞寺大桥就开工建设,河两岸的5000余村民从此不再为过河发愁。在今年春节前,全村将形成30多公里的环村公路,刘树生已购买10辆中巴车,村民走路到镇里赶集的历史将终结;村里建起了广播站,安装了10只高音喇叭,每天早、中、晚定时播音,把各种政策和市场信息、先进的农业技术及时传递到了村民中;同时,全村除特别偏远的农户外,80%以上的农户家里都安上了闭路电视……
桂花村沙坪社农民徐贵全开“摩的”已经4年多了,村里的烂路让他吃够了苦头,“路太烂了,雨天稀泥可以淹到膝盖,坐我的摩托还没有走路快,所以‘摩的’生意很差。”当记者问起新来的“刘书记”,老徐笑着说:“当然认得,经常来征求我们的意见,要不是他,大家等了5年的村路还修不成呢!”
从管理600多员工的企业家,到万余村民的党委书记;从资产上亿的老板,到去年人均收入只有1000元的贫困村“一把手”。村民普遍担心像刘树生这样的“大老板”受不了农村的艰苦,但他很快用自己的行动折服了大家。2006年重庆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期间,村民们出现严重缺水,刘树生吃住在村里,每天为村民送5车水,并组织了一支40人的应急队伍,每天24小时巡山防火。
旱灾一过,他就提出必须解决村民们的吃水问题。如今,村中玉庭小学的山坡上一座蓄水500立方米的减压水池已经修好,另一座蓄水500立方米的水池在动工。
新农村建设需要企业家的参与
巴南区委组织部组织员左鹏认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个大原则,但具体到各地农村的实际操作,怎么“反哺”?怎么“支持”?靠什么途径实现?都需要大胆探索。像刘树生这样的企业家去任“村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民营企业家思想解放、市场意识强,不仅为农村带去资金、市场等资源,更重要的是为农村带来新的观念和发展思路。
巴南区委组织部的调查表明,过去的村干部普遍“等靠要”思想严重,要么发展没思路,要么面对困难没办法,很难带领群众致富。在2003年以前,巴南区的340多个村中,有50%以上是没有任何收入的“空壳村”。而在启动“能人治村”工程后,大量年富力强的各类人才走上基层干部岗位,使农村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
原重庆璧山县委书记黄同均退休后,自愿到桂花村担任顾问,为村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镇上的干部开玩笑说,桂花村的班子太“牛”了--资产上亿的富翁当“书记”,退休县委书记当“顾问”,想不搞好都难。
黄同均觉得自己现在的工作很有价值,“新农村不是靠提个概念、投点资金就能建设好,而是需要一大批人来踏踏实实做事,如果有更多的企业家都能像刘树生一样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可能会是另外一翻天地。”(记者黄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