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培育出的五千多个农作物品种,绝大多数出自三亚的南繁基地——
每年的秋冬季节,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内的众多农业专家和育种专家,都会像候鸟一样飞来海南的三亚、陵水等地,开始了他们的科研成果转换和育种工作。在这些科学家的努力和带动之下,不但使全国的农业增产增效,也给海南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建国以来我国培育出的5000多个农作物品种,绝大多数出自三亚的南繁基地。
三亚独特的热带气候和优美的生态环境,素有“天然大温室”、“绿色基因库”之美誉,有利于种子、种苗的快繁培育及选优劣汰。正是借助这种有利的气候条件,长期以来,在三亚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自然形成了一个培育农作物良种产业,这个全国最大的南繁育种基地,为全国的小康建设做出了贡献。解放初期,我国各地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怀着振兴农业,解决人民吃饭穿衣问题的豪情壮志,千里迢迢来到海南,从事农作物种子繁殖、制种、加代、鉴定等科研生产活动,从此拉开了南繁育种的序幕。近半个世纪以来,每年的9月至来年的5月,全国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家科研、生产单位、高等院校、民营科技企业的农业专家、学者约5000人,都会云集到海南岛南部的三亚、乐东、陵水等地开展繁殖育种工作,南繁基地成为全国种业的“流动人才库”。
记者在国家南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甜瓜大王”吴明珠,“玉米大王”李登海,棉花专家郭三堆、陈正华、赵国忠等一批著名农业专家,长期在此从事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累累硕果。袁隆平院士在三亚发现野生稻“不育系”,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吴明珠院士从新疆引种哈密瓜到此成功栽培,不但填补了冬季不产哈密瓜的空白,也带动三亚周边地区农民发家致富。
1973年,袁隆平在南繁基地成功实现了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后来25年间,全国杂交稻累计推广约35亿亩,累计增产近3000亿公斤。目前,杂交稻占全国水稻面积的1/2,产量占全国水稻产量的60%。李登海通过南繁培育出掖单系列高产优质玉米品种10多个,推广面积最大时占全国玉米面积的34%。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高粱的推广,使我国粮食生产打了一个翻身仗,粮食年总产从建国初的1亿吨,提高到了目前的5亿吨,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为下阶段产业结构调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世界粮食生产做出了贡献。创造了以占世界7%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伟大奇迹。
南繁为内地省份的农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与其他省份相比,新疆历史上的农业生产相对落后。上世纪60年代之后,依托南繁基地的科研成果和育种技术,新疆在70年代实现粮食自给,80年代砂糖外销,90年代棉花在全国登上“帅位”,几乎占据半壁江山。40年来,新疆审定的300多个优良品种,80%以上因南繁基地而提前3—5年投入生产,直接增产粮食100余亿公斤,棉花和油料各20余亿公斤。吉林省有533万公顷耕地,四大作物中玉米260万公顷、水稻66万公顷、大豆40万公顷、高粱13万公顷,全年仅种一季,四大作物所需的种子量约13300万公斤,总价值高达8亿元。这些种子80%以上是经过南繁基地选育成功的。
三亚的南繁基地现已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种子硅谷”。据不完全统计,1959年以来,全国各地到海南南繁的人数累计超过30万人次,生产水稻、玉米、小麦、高粱、油料、棉花、烟草、麻类、蔬菜、瓜果等28种农作物优良亲本种子近6亿公斤。这不仅促使农业品种更新换代,同时加快了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也为粮食安全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对全国乃至世界农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建国以来,我国培育出的50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主要农作物的生产用种完成了6至7次的更新换代,每次品种更新的增产幅度都在10%以上。
国家南繁办梁安琼主任告诉记者:“南繁不仅为中国的农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南繁带来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同样也促进了海南农业的发展,更给当地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据了解,杂交水稻博优系列、II优系列、超级稻的推广,冬种瓜菜津研4号黄瓜、湘研辣椒系列,金皇后、西域3号蜜瓜的推广,苏糯1号玉米、超甜玉米的推广,都是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的结果。同时,南繁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直接的地租收入和劳务报酬,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每年秋季以后,来三亚的科学家、技术员和制种人员超过万人,除他们每年都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外,南繁基地有力地带动了海南南部地区的租地、劳务、公务、会议、旅游、农业生产等各项经济活动,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马应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