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围棋对弈中,有一种玩法叫“联棋”,就是两人对两人。此类对局中,合作一方的共识是制胜要素。一旦两人用心不一,意见相左,则断难取胜。
共识,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在海南迎来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之际,胡锦涛、李克强、周永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充分肯定海南20年巨变的同时,为海南未来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大特区领导人认真领会中央领导指示,总结20年发展的成败得失,梳理出对未来海南发展影响深远的一系列重要共识。
“改革开放是海南发展的生命线”、“海南要力争成为全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综合试验区”、“海南要成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示范区”、 “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原则,把海南建成生态文明示范省”……
在这些共识的激励指引下,特区人正高擎“特”字大旗,以全新的精神状态书写特区新的篇章。
生命线:改革开放
“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建省办经济特区,就没有海南的今天。改革开放是海南经济特区发展的生命线,是海南走向繁荣富足、文明和谐的必由之路。”
省领导卫留成、罗保铭、于迅等,在多次讲话中深切地发出如此感慨。
很难想像,没有改革开放,昔日令谪臣们叹为“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的边陲海岛,怎能变身为今日蜚声国内外、生机勃发的特区省?
很难想像,没有改革开放,海南怎能在全国率先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总值能够从1987年的57.28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229.6亿元,怎能实现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收入大幅攀升?
很难想像,没有改革开放,海南如今怎能拥有两个国际机场、环岛高速公路、粤海铁路,怎么有能力与铁道部联手建设东环铁路,怎么可能在短短20年间实现城镇化率几近翻两番?
很难想像,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建省办经济特区,海南怎能在体制改革上先行先试,怎能享有落地签证、免签证、航权开放等优惠政策,怎能创出洋浦、博鳌亚洲论坛、文明生态村这样夺目的品牌?
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庆祝大会上,李克强副总理指出:“在即将迎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二十周年,其重要意义在于,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功绩,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的丰富经验,深刻把握改革开放的内在规律,进一步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毫不动摇地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4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的长篇通讯《海南再出发》,对海南有这样的评价:
从建省之前的“闭关锁岛”,到拥有“全中国最开放的天空”,在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这个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一路坎坷曲折的“排头兵”、“试验田”,深具标本意义。
实践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在改革开放上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就能够发展得快一些、好一些;什么时候在改革开放上瞻前顾后、裹足不前,就会发展得慢一些、差一些。
省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指出,特区的使命在改革,在于先行先试,当今特区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体制创新上,特区的核心竞争力也首先体现在体制机制活力上。特区的使命在开放,岛屿经济体的生命线是开放,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靠开放。我们要有开放的思想观念、开放的胸怀,要继续争取开放的政策,实施对外开放的新举措。
省长罗保铭在今年我省“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岛屿经济发展的出路是开放,经济特区工作的主题是开放……开放一切可以开放的领域,开拓一切能够开拓的市场……”
海南过去的20年巨变依靠改革开放,今后的又好又快发展,还要依靠改革开放。
试验区:综合改革
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设立经济特区,发挥经济特区对全国改革开放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在发展的阵痛期中,海南曾一度认为自己不“特”,一度羞于说“特”,一度忘记我们曾经率先实行“小政府、大社会”、“先上车后买票”、“一脚油门踩到底”、落地签证……
在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的新的历史节点上,海南还想不想特,能不能特,怎么特,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今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此前的2006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也曾对海南工作作出指示:“突出海南经济特区的‘特’字,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
出席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庆典的李克强副总理也要求海南:“要在深化改革,在改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突破方面提供新鲜经验。”
事实上,海南也已经做好了再当“排头兵”的思想准备。2007年4月,“重塑特区意识,重振特区精神”,成为海南省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最为鼓舞人心的词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全国惟一全省性的经济特区,海南有责任、也有条件先行先试,成为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综合试验区。”省委书记卫留成在今年的多次讲话中如是说。
一句话,海南不仅要“特”,而且“特”的范围要更大,“特”的举措要更超前,要继续以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继续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块大“试验田”。
人民日报4月22日刊发的长篇通讯《海南再出发》,敏锐地发现了特区在坚定地朝“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综合试验区”迈进的一系列动作:
“站在2008年门槛的海南,注定将开启另一个‘改革风云时代’:洋浦保税港区启动、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设想推出、农垦改革获重大突破、省直管市县行政体制改革亟待深化,还有林权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国企改革以及金融改革……”
2008年,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何传启在他的主要成果《中国现代化报告 2008/国际现代化研究》中,提出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区的概念。
何传启认为,建设海南自贸区,是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落实自由贸易区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的需要。自贸区的建设,将是海南腾飞的历史性机遇和海南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许多媒体同样注意到,今年“两会”后,建设海南自由贸易区,从学者言论逐渐化为海南高层共识,频频出现在海南领导讲话、报道中。海南在扩大开放上的不懈追求,成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综合试验区”的决心,彰显天下。
5月9日,由海南与江苏两省新华书店集团合资组建的海南凤凰新华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在海口挂牌成立。这是我国发行业的首例跨地区战略重组项目。
前几年曾经被民营书店打得节节败退的海南省新华书店,借文化体制改革这一支“强心剂”,再次发挥“后发优势”,在国内“第一个吃了螃蟹”,令国内诸多同行吃惊。
一片光明前景的新特区,必将是改革开放新的“试验田”。
示范区: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后,我们冷静审视旧有发展方式后,找到的一条可持续发展、普惠全民之路。
南海潮涌,春意盎然。在海南考察时,胡锦涛总书记寄语海南干部:
“海南正处在发展的上升期,尤其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
李克强同志也指出:“要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推动‘一省两地’往前走,建设新兴工业省,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走出一条既具有海南特色、又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路子来。”
事实上,如果一定要在海南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亮点中寻求最亮的部分,新型工业的迅速崛起和民生问题显著改善,无疑最为耀眼。
金海100万吨木浆厂、金海160万吨造纸厂、海南炼化800万吨炼油厂、国投水泥……当数年前海南推行“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引进一系列大工业项目时,曾经招来许多非议,引发一些热心人对海南环境的忧思。
然而,数年过去,海南山照清、水照美、林照秀,坚持生态高门槛和企业高环保投入,让海南实现了发展工业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省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中,再次阐释了海南发展工业四大原则:坚持不破坏资源、不污染环境、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坚持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坚持集中布局、集约发展;坚持依托本地资源优势。
人们注意到,原来的表述“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后,加了“高科技支撑”。其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海南与国内微电子专家频频接触,位于三亚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呼之欲出。
这一系列动作,都显现了海南谋求科学发展的决心。
与此同时,财政小省海南,这几年在改善民生上的一系列动作也让人刮目相看。
率先提出生态省构想,率先建设文明生态村,率先全面推行农民零税负,率先在农村居民中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试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先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推出教育移民扶贫工程……
当这个特区省迎来自己20周岁生日时,人们发现,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已经悄然成为特区新的“特”征,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高度共识。省长罗保铭今年“两会”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新时期特区的新特征,应该体现在惠及民生,成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示范区。”
记者注意到,卫留成、罗保铭等海南主要领导,在今年以来的一系列讲话中,都明确表示,“海南新增财力的主要部分将用于解决民生问题”。而卫留成在4月6日做客新华网回答网友问题时更直接透露,“主要部分”指“60%到70%”。
在海南考察时,胡锦涛总书记指示:“要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力度,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各族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今年3月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海南团审议时也提出:“海南特区可以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先行一步,让党的阳光普照到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普照到每个公民身上,这样我们这个岛就会更有活力!”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在海南各级干部中,形成了高度共识。
“卫留成书记跟我说过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把钱多花在老百姓身上,你不会犯错误。”省财政厅厅长陈海波对记者说。
新农合参合人数全国覆盖率最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今年覆盖全省、教育扶贫移民工程今年正式开始试点、城乡低保标准酝酿提高……
普惠民生的春天,已经来临。
示范省:生态文明
阳光、沙滩、碧海、蓝天、温泉、青山、热带雨林……海南的生态之美让世人惊叹。
“海南的同志应该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按照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要求,坚持生态立省,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这是胡锦涛总书记今年4月考察海南时留下的真切话语。
“海南是全国人民的,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保护好这块净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在保护生态环境上形成了高度共识。
当“生态文明”还无法成为一个词组时,海南人民就表现出了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极高热忱。 从9年前提出建设生态省到出台《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从文明生态村建设由星星之火到迅速遍及全省,成为全国学习的样板品牌;从2007年省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生态立省”到今年提出“把海南建成生态文明示范省”,海南人的生态热情从未止息。
学界认为,生态文明至少包含三部分内容: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
经过多年的不懈熏染,海南民众的环保意识有了一定基础,通过在中小学课堂中适度引入环保教育等一系列途径,可以提高群众环保意识;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从某种角度上说,指的就是发展新型工业,在这方面,海南有自己发展工业的“底线”。无论是“三不”原则(不破坏资源、不污染环境、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还是“两大一高”(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都注定了海南谋求的是可持续发展;
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在海南,我们可以理解为有力施行生态补偿政策。在西部工业走廊集中布局、集约发展工业,不搞全面开花,对于中部生态核心区市县,就要给予相应的生态补偿,惟有如此,生态文明示范省才能受到全省拥戴。
生态补偿在海南不仅已经实行数年,而且标准正在酝酿提高。全国人大代表、白沙黎族自治县县委书记王积权,在今年两会上就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可以说,海南在环保意识、经济发展模式、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上,都已经具备了建设生态文明示范省的条件。
今年4月,卫留成在组织学习胡锦涛同志考察海南重要讲话时要求:“始终把优良的生态环境看作是海南参与区域竞争的最大本钱,把保护生态环境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
蓝色的海洋、绿色的宝岛、盛开的鲜花,注定将让海南特区姹紫嫣红、美不胜收。
作者: 陈成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