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决定
(2010年10月29日)
为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根据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目标要求,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部署。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不懈奋斗,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700美元,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文化建设步入快速发展新阶段。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国各省区市快速反应,抓紧贯彻中央部署,呈现出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
(二)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特别重要特别紧迫。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建设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加快培育魅力独特的海南文化,是国际旅游岛提升品质、增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全省居民和游客基本文化权益的迫切需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加快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是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加快搭建国际文化交流重要平台,是国际旅游岛提升国际化程度的迫切需要;加快提升公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是营造多元开放、包容祥和人文环境的迫切需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迫切需要。切实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必将对国际旅游岛建设发挥巨大的引领、支撑和推动作用。
(三)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相对滞后,成为制约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一大瓶颈。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文化事业底子薄、文化设施欠账多、文化产业规模小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这与中央的要求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当务之急。
(四)海南具备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有利条件。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是海南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源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清新宜人的人居环境,是海南吸引海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前来投资文化建设的有利因素。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实施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和更加开放的文化政策,既给海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又为海南吸纳各国优秀文化成果营造了有利环境。在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今天,全省迅速兴起文化改革发展新高潮,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前来投资文化项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喜人态势和广阔前景。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切实增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能力,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摆在同等重要位置,一同研究、一同部署、一同实施、一同考核,努力实现国际旅游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五)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目标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胆试、科学闯,加快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全面展开和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突破转变,文化建设向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转变,文化事业向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转变,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聚化、专业化转变,努力构建与国际化相适应的开放式文化管理体系,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构建魅力独特的文化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居民和游客基本文化权益;努力构建新型文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构建面向世界的文化传播交流体系,深化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向具有海南特色、世界影响的文化强省跨越,引领和推动海南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六)战略布局
——文化事业布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本地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为依托,营造多元开放、包容祥和的人文环境。突出海口省会城市文化中心地位和三亚南部中心城市作用,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构建起省—市(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目标,以推动文化精品创作生产为重点,形成热带岛屿海洋文化、黎族苗族风情文化、琼崖历史文化、地方民间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环保文化、多元开放文化并存融合魅力独特的海南文化体系。
——文化产业布局。依托海口和三亚等中心城市,构建起“一区三带九重点”,南北互动、东西相融、差异化发展的产业格局。即以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文化产业集聚区)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动漫游戏、体育健身、休闲疗养等重点产业,形成东线以滨海旅游文化为主体,集中发展现代、时尚、国际一流的现代文化产业带;中线以民族风情、特色旅游文化为主体,重点发展自然、生态、环保、民俗的绿色文化产业带; 西线以高科技、环保、民间文化为主体,重点发展新兴工业观光、乡村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的特色文化产业带。
——文化交流布局。以博鳌亚洲论坛、国际旅游论坛为依托,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拓展对外文化贸易和网络,构建面向世界的文化传播体系和多元互动的文化交流格局。
(七)阶段性目标任务
——到2011年底,建立与国际旅游岛建设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先行试验区完成规划设计,全面动工。组建骨干产业集团。重点主题公园建设顺利推进。海口、三亚等中心城市启动建设大型文体设施。六大惠民工程全面推进。提前一年完成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任务。进一步发挥博鳌亚洲论坛、国际旅游论坛品牌作用。新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平台初具规模。
——到2015年,“一区三带九重点”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4%。建成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主题公园,组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省人均享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建成一批国际文化传播交流的标志性建筑,打造若干国际文化交流品牌,与主要客源国互设常驻机构。
——到2020年,“一区三带九重点”文化产业格局得以巩固完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超过8%,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支柱产业,规模、质量、效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达到国内发达地区水平,全省人均享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指标达到先进国家水平。进一步强化提升国际文化交流品牌,海南成为国际文化传播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三、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提供多元文化服务和产业支撑
(八)抓紧实施“一区三带九重点”规划布局
——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把它作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示范区。重点围绕特殊政策、开发模式、体制机制创新、产品创新、投融资模式创新等五个方面先行先试,建设成规模大、开放度高、国际一流的国家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成为对国际旅游岛建设具有龙头带动示范作用的集聚区。抓紧规划立项和招商引资,争取早日动工。
——着力打造三条文化产业带。充分发挥海口、三亚中心城市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功能。东线现代产业带,包括海口、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等东线沿海地带,重点打造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博鳌亚洲论坛、国际旅游论坛、“椰树海岸”、“珍珠海岸”、帆船帆板、高尔夫、游艇等文化体育休闲品牌和航天科技、海洋文化、影视娱乐等系列主题公园品牌。中线绿色产业带,包括五指山、琼中、保亭、白沙、屯昌、定安等中线内陆地带,重点建设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黎峒大观园等,建设一批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徒步探险旅游、民族工艺品创意制作、生态观光、健身养生以及风情小镇、乡村旅游等项目。西线特色产业带,包括儋州(洋浦)、澄迈、临高、昌江、东方、乐东等西线沿海地带,重点规划建设东坡文化园、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等主题公园,推动发展现代工业观光游项目,建设一批古村古镇古街型、城郊休憩型和健身养生型等示范项目和基地。
——重点发展九大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差异化发展的骨干产业体系。文化旅游业,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文化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17个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项目,打造成以文化旅游为主要特色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文化创意业,重点发展以高端创意设计为主的高科技文化产业,抓好海南国际创意港、三亚创意新城、陵水国际智慧企业村(互联网文化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文化会展业,重点借助博鳌亚洲论坛的品牌效应,抓好先行试验区国际旅游会展中心和海口会展中心项目建设,办好国际旅游论坛、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会、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演艺娱乐业,重点引进和打造国际通行娱乐项目和世界顶级演艺节目,编创反映黎族苗族历史文化的原生态大型歌舞,打造一批著名旅游演艺娱乐品牌。出版发行业,重点引进高端出版传媒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催生新业态,打造数字出版、出版传媒博览和版权交易平台。影视制作业,重点抓好长影世纪城影视娱乐主题公园建设,引资合作创建影视制作基地。动漫游戏业,重点扶持三亚动漫产业园和海南生态软件园成长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支持举办国际性动漫论坛和亚洲青年动漫节。体育健身业,重点发展滨海运动项目和野外运动项目,支持一批大型体育赛事成长为国际性体育旅游品牌,抓好江东国家体育训练基地、海口帆船帆板国家训练基地等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建设。休闲疗养业,重点开发中医康复疗养、温泉康体疗养、森林氧吧康复和黎医黎药等休闲疗养服务项目,抓好儋州蓝洋温泉、昌江棋子湾度假养生区项目建设,创办国际性医疗保健医院。
(九)全力做大文化产业规模。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集约化发展”战略,做大做强一批省内骨干文化企业,招商引进一批国内外大型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力争航天科技、海洋文化、热带雨林等主题公园成为国家级重点项目。坚持高档次、高品位、高质量规划建设文化产业项目,建立大项目责任制,力争做到建一个成一个。大力发展高科技新兴文化产业,加强数字和网络等高新技术研发和应用,着力培育以新一代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兴网络产业,加快发展与国际接轨的数字电视娱乐和交互信息服务,形成具有高端竞争力的新型战略性产业集群。
(十)打造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品牌。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运作为基础,创办国际岛屿文化艺术节、国际流行音乐节、国际乡村电影艺术节、国际东坡文化节等国际性文化节庆,改造升级中国海南岛欢乐节、黎族苗族“三月三”、冼夫人文化节、海口万春会、七仙岭嬉水节等地方性文化节庆,继续办好环岛自行车、环岛大帆船、国际马拉松、全国龙舟竞标赛等赛事,吸引世界著名高尔夫球赛、国际搏击武术比赛、世界摩托车锦标赛、世界水上极速运动大赛等世界顶级体育赛事落户海南。积极试办国际通行的文化娱乐项目,加快竞猜型体育彩票和大型国际赛事即开彩票实施步伐。
四、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提供动力源泉和体制支撑
(十一)提前完成全省文化体制改革任务。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制度改革,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文化宏观管理体制。限期完成电影发行放映单位和歌舞类院团转企改制、广电系统电视剧制作机构剥离转制以及试点市县改革任务。加快启动重点新闻网站、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尽快出台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工作评价机制和绩效考评办法。到2011年,提前一年完成中央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
(十二)加快国有文化资源整合与重组。按照全省一盘棋思路,以资本为纽带,用行政和市场相结合的办法,大力推进国有文化资源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战略重组,组建综合性传媒集团、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出版文化集团、演艺集团和影视集团,培育成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增强对文化发展的引领能力和主导作用。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实现基础网络的融合化发展和信息内容的特色化竞争,牢牢掌握融合发展的主导权和主控权。组建省琼剧艺术研究院,走政府扶持和市场竞争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组建专业公司,对黎锦、南珠、贝艺、椰雕以及黄花梨工艺品等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开发。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没有禁止的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同享国民待遇的产业结构。
(十三)加快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打破文化市场行政壁垒,鼓励文化产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参与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和规范演艺娱乐、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动漫游戏、影视广播节目、彩票、体育竞技等各类文化产品市场,加快培育和繁荣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农村文化市场,加快建立和拓展文化无形资产评估、拍卖等文化中介市场,逐步实现城乡文化市场一体化、文化旅游市场国际化。抓紧建设文化营销系统和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建立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市场主体资质审查。支持文化行业组织依法发挥市场协调、监督、服务、维权等职能作用。
(十四)进一步完善文化领域宏观管理体制。继续推进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转变职能,尽快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社会管理转变,切实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强化行业管理。指导推动转制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经营管理、人事分配等方面充分放权,减少行政干预,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体制,科学界定各级文化市场执法机构职权职责,加强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对文化执法机构的指导监督。结合宣传文化工作的特点,建立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对国有文化企业经营目标考核,确保文化安全和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
五、加快文化事业发展,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提供精神内涵和文化支撑
(十五)塑造多元开放包容祥和的人文环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传承本地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吸纳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培育开放、创新、和谐、包容、进取的海南人文精神。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升理论创新和应用能力。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全面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文化素质。广泛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深化和提升海瑞墓园等廉政教育基地的文化内涵,营造与国际旅游岛建设相适应的廉政文化。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标准,深化和改进文明生态村(镇)创建工作。在国内重要城市及省内重点公共场所投放形象广告。设立人文环境建设奖,表彰在国际旅游岛人文环境建设中做出卓越贡献的先进个人。
(十六)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现有公益性文化单位与设施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加快建设中心城市大型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体育中心及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国家南海博物馆、海南史志馆、海南文化体育中心、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市县文化馆(群艺馆)、图书馆及室内影剧院,并达到国家标准;加快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城市街道文体中心;加快建设行政村和城市社区文体活动室,不断加强和完善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实行演出季、演出周和省内巡回演出制度。坚持公益性定期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促进全省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文化建设,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赠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
(十七)加快建设文化精品创作和汇聚展示基地。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和精品选题论证规划制度。定期组织省内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定期组织来琼、旅琼文化工作者联谊交流和客席创作、签约创作。文化事业建设费集中支持重点文化精品创作生产。设立“省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奖”。支持办好优秀文学艺术期刊。定期举办文艺会演和艺术展览。鼓励演艺团体和个人参加国家级文艺赛事。组织创作一批高质量歌曲、电影、电视剧和舞台作品,增强海南文化产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利用国际性文化艺术节庆,吸引国内外文化精品、文物、艺术品等在海南汇聚展示。
(十八)加大对文化遗存保护发掘和择优使用力度。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要求,加强对临高人偶剧、儋州调声、崖州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存的保护、发掘和利用。做好对全省文化资源的调研统计和开发规划。加强对海口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保护,以及南海文化建设、南海文化遗存等保护与发掘。完善民族文化研究机构。规划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存保护名录陈列馆、传习所。开发、提升一批具有深厚历史传统和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
六、全方位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提供国际交流平台和对外开放支撑
(十九)充分发挥国际性论坛的品牌作用。深度开发博鳌亚洲论坛平台资源,规划举办更多区域性、国际性文化和科技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各类交流活动向经营性、永久性方向发展,形成国际文化交流会展集群。推进国际旅游论坛组织机构常设,会期会址固定,并与国际旅游博览会相结合,不断拓展论坛内涵,提升论坛影响力。精心策划组织好三亚国际数学论坛等重要国际性论坛。
(二十)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加强与世界滨海旅游城市、岛屿型国家(地区)、文化名城、友好城市的文化交流合作,建立常态化机制,积极组织和参与双方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与体育赛事。支持世界各地海南乡团机构及海南会馆传播海南文化。加强与各类国际旅游组织、体育组织和知名文化机构的交流合作,共同举办国际知名品牌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并争取举办地落户我省。在欧美等国际枢纽机场投放海南形象广告,扩大对外影响。
(二十一)构建对外文化传播体系。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建立技术先进、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现代传播体系。支持新闻媒体与国外同行开展节目制作、互换节目(版面)、互派记者采访等方面交流与合作。定期组织开展国际主流媒体“海南行”,到主要旅游客源地举办“海南文化周”,建立往来密切的对外新闻传播交流机制。支持文化工作者与境外文化艺术团体开展联谊交流,建立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体系。
(二十二)拓展对外文化贸易市场。建立和加强促进文化出口的部门联系机制。引导文化企业开发具有海南文化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文化贸易品牌。鼓励和组织文化企业参加国际性文化贸易展会。积极推动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影视作品等文化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支持创办海南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国际古董和艺术品拍卖交易中心,努力把海南打造成我国重要的文化进出口基地。吸引国际知名体育机构、文化娱乐企业及中介组织到海南设立分支机构,举办文化交流和体育赛事活动。
七、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快国际旅游岛文化改革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撑
(二十三)健全领导机构,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四位一体”全局工作中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调整充实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任第一副组长,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省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对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履行组织、指导、统筹、协调和督查职能。各市县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在省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下,省委宣传部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牵头,抓紧做好全省“十二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调研与编制工作,鼓励差异化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二十四)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制度保障。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决策机制。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文化建设的宏观指导和政策研究,把文化改革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半年专题研究一次,不断提高领导文化改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省领导小组或委托办公室,审议文化体制改革方案、文化建设规划立项、政策支持及其它需要支持的事项。办公室对报送的请示报告事项进行评估论证,提交领导小组决定或根据领导小组委托召开会议决定。
——协调机制。要建立健全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会议制度。各级发改、旅游、文体、财政、民宗、人社、商务、工信、税务、工商等部门,要在同级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下,发挥职能作用,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行政服务和发展条件。
——考核机制。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把文化改革发展的实绩考核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落实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目标任务不力、严重影响文化改革发展进程的相关人员进行问责。各级党委办、政府办要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督查督办范畴。各市县和省直相关部门要把文化建设情况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和研究部署范畴。要进一步规范文化统计口径、统计指标和统计办法,省和海口、三亚统计部门要定期发布文化统计年度报告。
(二十五)创新投入方式,强化财政保障。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文化事业建设财政投入机制,确保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增幅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省、市县两级财政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按比例分担行政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省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推行文化产品和服务政府招标采购制度,实行以奖代拨、项目补助、贴息贷款等办法,逐步将财政对文化经营单位的无偿投入转为国有资本金。发挥财政资金带动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资金扶持、财政税收、政府采购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二十六)制定配套措施,强化政策保障。在融资支持方面,要把文化产业信贷融资纳入区域信贷政策的重点支持领域,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辖区内文化产业的信贷融资。财政部门加大对文化产业贷款的贴息力度。研究制定有关专利权、著作权、版权等无形资产评估、质押、登记、托管、流转和变现等管理办法。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和通过债券市场融资,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依法发起组建文化投资公司或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在土地支持方面,要把文化建设用地纳入省、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非盈利性文化基础设施用地,可采用划拨方式优先保障供应。鼓励盘活存量房地产,优先用于文化产业发展。在税收支持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并争取国家对我省重点文化园区、重大文化项目、新兴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文化企业,尤其是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在企业所得税、营业税、进出口关税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规范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工作,防止国有文化资产流失。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严肃查处违规、违法经营行为。在法制环境建设方面,建立有关法规规章,加大执法力度,营造有利于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法制环境。
(二十七)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人才保障。要大力实施全省“十二五”时期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继续推进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青年文艺人才、少数民族文艺人才、文化名家、优秀企业家、非物质文化及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等人才培养工程。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胸怀,采取项目合作、项目聘任、客座邀请、定期服务等方式,面向国内外引进各类高端人才、领军人物,允许他们以资本、技术、管理和知识产权等要素,参与项目投资和利润分配。深化文化人才培育、选拔、管理和考核机制改革。鼓励党校将文化建设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计划和核心课程,鼓励高校、职校改进和加强文化职业教育,鼓励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来我省开展文化专业教学研究,鼓励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和各类文化单位开展在职培训和离岗集训。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切实解决编制、经费和待遇等问题,通过政策辅导、业务培训和挂职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基层文化人才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