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十月田镇才地村。新建成的才地村委会文化楼旁,竹子、印度紫檀等争相吐绿,两名孩童坐在榕树下嬉戏。大榕树下有石凳,坐在上面休憩,即使烈日炎炎也有凉风拂面,使人顿时感觉神清气爽。
才地村是昌江有名的“香蕉村”,现有香蕉面积2800亩。村委会干部吴文强种植的60亩香蕉上市至今,已赚了11万元。
在昌江,像才地村这样的文明生态村比比皆是。在创建过程中,昌江既注重农村硬件建设,又着力发展乡村特色经济,使全县涌现出“香蕉村”“西瓜村”等文明生态村,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着力发展特色农业
昌江发展农业条件很优越,但农民收入还很低,农业的产出与丰富的土地资源很不相称。昌江县委书记唐剑光认为,必须把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摆在创建文明生态村的首位,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力争每个创建村庄培育一个主导产业。
近年来,昌化镇杨柳村立足资源优势,依托昌化江的丰富水源,瞄准市场需求大做瓜菜文章,全村上上下下发展瓜菜生产,成为远近闻名的“瓜菜村”。村民张定泰一家共有12口人,发展瓜菜种植以前,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自从他家大规模种植瓜菜后,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分别于2003年、2005年盖起2栋二层楼房。
随着瓜菜生产的蒸蒸日上,村里的文化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村里开设有图书阅览室、电教室,自来水塔也已投入使用。
昌江目前已涌现出杨柳村等20多个“瓜菜村”,海渔村等10多个“养殖村”,南岭村等10多个“香蕉村”以及众多的“芒果村”“橡胶村”。
硬件建设决不含糊
创建文明生态村,就要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生产、生活环境,努力为农民创造一个绿树环绕、环境整洁、村道硬化、清风扑面的环境。
“没有创建文明生态村前,村道尽是土路,遇到下雨天土路变成泥巴路,村民一般都不想出门,现在好了,村道都变成了水泥路。”才地村村民陈荣说。
在石碌镇山竹沟村,宽敞的水泥道两旁种满了花,椰子树、菠萝蜜、杨桃成林,点缀着绿荫下崭新的平顶房。由于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效果显著,山竹沟村曾被评为全国“美德进农家示范村”和“创建文明生态村先进村”。
山竹沟村村民陆红英先后经历了“茅草房——瓦房——平顶房”的跨越。“民房改造好,政府为村民办了一件大实事。”她感激地说道。
仅2007年,昌江就投入资金2108万元,创建文明生态村32个,硬化村中心道路32条共9.9公里,修建环村路32条共34公里,村横道小巷162条27.5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文明生态村建设过半目标。
建立健全创建长效机制
如何又好又快创建文明生态村?对此,昌江有一套办法和经验。
据介绍,每年年底,昌江县文明办根据各乡镇、村申报的下一年度创建村庄,逐个调查和综合考量后,提出全县文明生态村创建计划,统一编写预算提交县委、县政府研究,次年2月及时印发县年度创建工作方案,做到了早动员、早安排、早组织、早动工。
“一个‘早’字,使昌江在2007年创建工作中避开了水泥等原材料涨价危机,减少支出331万元,实现了早建早成的目标。”昌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长丰说。
为建立健全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昌江县决定从县委书记、镇党委书记到村党支部书记,都必须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从文明生态村的资金、规划、规模、进度及完成创建后的科学管理都进行统筹安排,形成县四套班子带头抓,乡镇党委具体抓,包点单位配合抓,农村基层党支部负责抓的工作局面。
“今年昌江将投入1200万元,其中财政拨款1000万元,用于全县14个新建村和8个文明生态村参观点的建设。”张长丰透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