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特色成就海南农业 |
该资讯由: admin 编辑 发布时间为:2008/6/20 来源:农民日报 |
|
已建省20周年的海南,在见证大特区巨变的同时,最令人感慨和欣慰的莫过于海南农业的蜕变与跨越。 如今海南农业基本定型:已形成为全国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南繁育种基地,天然橡胶基地,热带特色水果基地和水产品、畜产品出口基地。 热带特色的海南农业大有可为。 环境之“特” 海南土地总面积353.54万公顷,占全国热带和亚热带土地面积的42.5%,其中耕地面积76.9万公顷,占全省陆地面积的21.8%。海南连冬季的均气温在也20摄氏度以上,良好的气候环境蕴藏着海南热作产业及热带农业的巨大潜力。海南农业理当立足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适合自己实际的特色之路。 在海口港码头,如今每天都能见到一批批载满海南新鲜瓜菜和水果的大货车,源源不断跨过琼州海峡驶往全国170多个大中城市。热带气候与反季节生产优势,使海南当仁不让地成为全国的“菜篮子”、“果盘子”。 然而,建省之前的海南,热带农业却一直得不到开发与利用,延续上千年的传统农业框框很难突破,用良田种其它作物无疑是一种奢望。就是在建省初期,海南农业依旧以粮食生产为主。1990年,全省粮食作物产值4.92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52%。结果显示,海南并没有种粮食作物的优势,亩产量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许多。用专家的话来分析,海南粮食单产低主要是耕作制度不合理,早稻种得太早,扬花期受清明风影响,晚稻种得太晚,抽穗期受寒露风和台风影响。 海南农业随即作出调整,先是把改革耕作制度作为提高粮食产量突破口,实施四改一:改革植期、改革品种、改革栽培技术、改革各种作物结构。早稻播种推迟20天,晚稻播种延后20天,不仅避开清明风、寒露风和台风对水稻生产影响,而且腾出4个月时间,使冬季农业能够成为一造。 海南冬季农业开发由此起步。 1990年,全省冬季瓜果种植面积137万亩,到1996年时已增长至200万亩,出岛量更是呈倍数增长,从一年不到10万吨,猛增到80万吨。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当年海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到22%,创下历史新纪录。 海南冬季农业的高效,不仅激发了本地农民的种植热情,而且吸引了大量岛外农民的目光,山东、江西、浙江、湖南等地农民趋之若鹜地赶到海南租地种起瓜菜来。 具有划时代的“一省两地”发展战略,也是这一年被海南省委省政府制定推出,正式确定把海南建成中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 2002年,海南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充分肯定“一省两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四大发展战略,其中优势产业、科技兴琼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战略都与海南农业密切相关。 海南省立足海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出口出岛为导向组织农业生产,大力推进绿色农业,订单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农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海南农业增加值平均递增8.3%,瓜果蔬菜出岛量年均递增13.5%,从上海到乌鲁木齐、广州至哈尔滨,无论纵与横、还是寒与暑,境内大部分城市均能吃到海南的新鲜蔬菜和热带水果。海南已成为全国人民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海南的瓜果蔬菜还远销至日本、俄罗斯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正向海南敞开大门。 体制之“特” 2006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与海南省委负责人谈话时,明确要求:海南是全国最大的,也是唯一全省性的经济特区,一定要突出“特”字。在经济方面要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要坚持改革开放,大胆创新,创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总之,要突出特色,创出自己的特点,在发展新型工业,热带高效农业和旅游业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海南明确回答了“未来如何发展”这个问题:突出经济特区的“特”字,努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坚持生态立省,开放强省,产业富省,实干兴省的战略,实现海南又好又快发展。 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在省第五次党代会上所作的报告提出,发展热带特色的现代化农业是富裕农民的基本途径,是海南长期的历史任务。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农产品出岛出口,直接进超市宾馆为目标,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发展绿色农业、品牌农业。 海南省省长罗保铭也讲到,海南的农业发展要走开放农业之路,按生态省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走高科技农业之路,做足做活农业结构调整大文章,提升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应对农业风险的长效机制,努力把海南建成全国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海南热带高效农业是一部可圈可点的农业科学探索发展史。 首先,热带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框框,扭转了上千年海南农业发展方向,走上热带高效农业之路。 海南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为中心”组织农业生产;第一个在农业部门增设“市场信息处”;开全国先河,在冬季举办农产品交易会;突破落后的科技支农模式,创出享誉全国的农业科技服务110……这一系列的创新,构建了更具活力的农业管理体制机制,推动着热带高效农业迅猛发展。 海南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把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龙头企业近30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 另外,海南各地的农产品协会组织十分活跃,像文昌的“西瓜协会”,三亚的“哈密瓜协会”,澄迈的“木瓜协会”,儋州的“荔枝协会”,昌江的“芒果协会”,乐东的“香蕉协会”,定安的“槟榔协会”都办得有声有色,在技术栽培与市场营销等方面都信息共享利益共存。截至目前,海南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会350多家,网点遍布全岛,基本上解决了农业小型分散问题,提高了农民的产业标准化程度。 在运用科技手段保障农产品质量方面,海南全省已确定了11个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市县和16个流动服务站,每年为20万农户提供服务,并将筹措1.2亿元建设全省农产品检验检测预警防控技术中心、区域分中心和流动服务站,构建立体检测网络,严守海南农产品出口出岛质量关。 海南农信社在推动海南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海南本地的经营机构与农民自己的银行,在积极推行小额贷款,扶持种养专业户之际,还创新与广大运销商密切合作,为海南热带高效农业稳定发展提供长期经营支持。当今年部分瓜菜运销商车辆被堵在冰冻雨雪之中时,省农信社迅速制订信贷支持方案,拿出总额1亿元的专项资金支持瓜菜运销周转。 区位之“特” 完好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气候条件让海南赢得了“健康岛”的美誉。 作为中国热带唯一省份,海南全岛都被国家列为“无疫区”。无疫区的创建使海南的养殖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养殖业落后的帽子也随之被甩到南海中去了。昔日海南人每天餐桌上的肉食,主要靠内地调拨的历史早已被改写,相反,现每天还有大批生猪销往内地不少城市以及港澳地区。 “今年以来,我省生猪出岛势头非常猛,1月份,海南生猪出岛近11万头,是去年同期的3倍,现每天出岛超过3000头,生猪出岛量常刷新纪录。”这是海南省农业厅畜牧处处长周晓宏曾在年关被采访时回答记者的话。 海南的海洋水产资源更具丰富,如今临海市县的渔民早已鸟枪换炮,造大船闯深海,远洋捕捞与海水养殖同样是沿海乡镇的经济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海南水产资源具有渔场广、品种多、生长快、汛期长的特点。如海南临高、儋州、万宁、陵水等市县都是全国有名的渔业强县(市)。 三亚是中国最南端的海滨城市,也是享有声誉并已具规模的国际旅游城市,旅游业的兴旺也带动了农业的繁荣。三亚的设施农业是海南农业的又一亮点,除了满足本市的需求,大批的瓜菜被运销岛外。 三亚市政府去年就大手笔拿出过5000万元扶持设施农业,有力地促进了全市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另外,许多农场乡镇也争先恐后地大力扶持设施农业,纷纷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据统计,全市去年瓜菜设施农业大棚建设面积达12850亩,瓜菜价格也相当不错,其中大棚哈密瓜达8元/公斤,效益非常可观。今年预计能达22000亩,总量为5万吨,产值3亿元。设施农业都是利用较差的土地生产,故能产生良好的效益回报。 海口作为大特区的省会城市,都市农业发展也是蒸蒸日上。通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急速转身,海口已培育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17家,帮带和引领2.9万户农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领域。 海口农业已形成了以文昌鸡和生猪产销、加工为主导的现代畜牧业;以“养殖小区+大中型沼气”为发展模式的生态循环农业;以反季节瓜菜产销为拳头的外向型无公害瓜菜产业;以香蕉、荔枝等优质水果为主打的热带水果产业;以出口加工和田头加工为代表的农业加工产业等几大特色产业。优质农产品出岛、出口、进宾馆、进超市量逐年增加,品质日臻完善。 过去五年,海口畜牧业产量和规划实现跳跃式发展。2004年,海口的猪肉、生猪、活鸡等尚需从岛外调运。2005年,海口18万只文昌鸡和近5万头生猪外销广东和广西,并有少量转供香港,提前两年实现了“三年自给,五年出口”的目标。2007年,海口实现了20万头生猪出岛,以生猪和文昌鸡产销、加工为主导的海口畜牧业在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40.8%,对全市农业增长贡献率达70%以上,对全省畜牧业产值贡献达到1/6以上。目前全市实现文昌鸡活鸡出口突破13万只,文昌鸡冰鲜鸡出口45万只,畜牧业种植业产值总和在全市农业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79%。 海南农垦也是海南农业不得不提的一张名片。“海南农垦要成为海南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先锋,尤其应该是海南农产品出岛出国,进宾馆进超市的攻坚部队”。刚刚由国家下放海南省政府直接管理的海南农垦总局局长王一新说。海南农垦除了凭借热带气候优势天然橡胶产量全国第一,从而高擎我国天然橡胶产业龙头之外,林产业、现代农业也正在凭借农垦“军团”组织化基础好的优势,组建了海南农垦林权产业集团、海南农垦现代农业股份公司,农垦人将利用这些现代企业制度为依托,以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组织形式,用农垦人的智慧和毅力,在我国最大的特区,引领海南农业走向市场,走向世界,为海南乃至我国现代农业再“垦”出一条特色的成功之路。 海南垦区基层农场布局全岛,土地资源与生产产业优势明显,故而能支撑海南农业的半壁江山。橡胶仍是农垦的主打产品,但自营经济潜力大后劲足。像三亚的南田、南滨,儋州的八一、西联,澄迈的西达、红光等都不是以橡胶为主的大型农场,其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得如火如荼、又好又快。 产品之“特” 海南的美食名吃,既是旅游名片也是热带特色农产品名片。海南有驰名海外的“四大名菜”,文昌鸡、东山羊、和乐蟹、加积鸭;更有岛内名气不小的澄迈白莲鹅、临高乳猪、儋州狗肉、琼中山鸡、屯昌黑猪、松涛鳙鱼、五指山小黄牛、乐东黄流老母鸭。 海南农产品与内地农产品不同的是,大都与旅游产品在一起。在海南的商场超市、旅游商品专卖店、旅游产品街,处处都能见到热带特色农产品。树上摘的、地里种的、山上采的、海里捕的,无论是加工好的,还是新鲜上市的,都包装得精致漂亮,摆放得错落有致。 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丰富多彩,琳琅满目。椰子、芒果、荔枝、龙眼、香蕉、西瓜、菠萝蜜、火龙果、哈密瓜、大枣、杨桃、莲雾、绿橙、胡椒、腰果等产品,既有本土的也有引种的。五花八门,眼花缭乱。大凡来岛观光旅游的客人,很少有不大饱眼福与口福的,临走之际,或多或少总要捎带一些热带特产返乡,让亲朋好友们分享一下。 据了解,光游客每年从海南口岸捎走的热带特产总量就相当可观。随着来海南旅游的人数年年递增,捎带特产也成了海南农业又一特色,也成为最捷的宣传与最实的广告。 海口是海南热带农产品外销的主要窗口和通道。 2006年,海口文昌鸡“飞”香港,2007年海口农产品开始进宾馆、进超市。农产品出岛、出口和直接进宾馆、进超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前提,也是保证。至目前,海口经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产品基地已达49个,面积10.5万亩,已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37个,无公害农产品类涵盖瓜菜、热带水果、禽畜产品、乳制品。实现了荔枝、香蕉等农产品出口欧美,文昌鸡活鸡直接供港,去年国家抽检海口市农产品总体合格率在96%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 三亚在热带农产品销售方面同样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当地自产产品,如田独哈密瓜、南田芒果、凤凰槟榔、崖城荔枝等产品就富有特色而深得当地市民和外地顾客的青睐。三亚市分管农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当国外游轮停靠凤凰岛补足给养时,瓜果蔬菜总是一车车往上装,热带特产是一箱箱朝上搬。三亚农产品之丰富令老外们大开眼界,啧啧称奇。 海南省农业厅厅长肖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除了冬季瓜菜和水果,海南农业还有两大特色:南繁基地成为全国优良农作物种子的摇篮,现在每年冬天有28个省区市的5000多名育种专家来海南选育,生产农作物种子,1949年以来,全国繁育农作物新品种5000多个,其中4000多个经过南繁选育。海南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作为战略物资,天然橡胶海南产量占全国的60%,此外,胡椒、椰子、菠萝、槟榔等产量也占90%左右。”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