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一年,海南农业保险体系构建初见成效。
以香蕉风灾险、渔民意外险为代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受到当地农民的追捧,全省农业保险试点的保费收入由去年的1210万元增至今年上半年的2864.4万元。海南农险在得到各级财政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后,逐渐走出整体撂荒的局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但农业保险“高风险、高赔付、高成本”的警报并没有彻底解除。有专家表示,在政策农险试点谨慎推广的进程中,由于一些产品设计的局限性,使得农民的保险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尤其是针对农产品市场风险的保险产品仍一片空白。
2008年,海南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继续扩大,险种由去年的7个扩大到10个,橡胶风灾、生猪养殖等险种的试点范围扩大到全省。
政策性农险在海南试点第二年的探索已经上路。
最重要的经验:省财政牵头
“农业保险只能走政策性扶持引导的道路”,经过一年的试点运作,海南省农业保险试点领导小组的这一论断逐渐得到认可。
2005年9月,达维台风刮走海南农业近百亿元的产值,直接导致海南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酝酿、出台。
据了解,在此之前海南省只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人保财险”)海南分公司尝试性地开展了少量商业性农业保险。2002年-2003年期间,该公司在海南乐东县开展香蕉保险试点,两年平均赔付率高达620%,亏损200余万元。从此之后,纯粹商业性农业保险难以为继,海南农险面临整体撂荒的局面。
2007年7月,《关于建立海南省农业保险体系的意见》和《2007年海南省农业保险试点方案》同时出台。
在这两份农险试点的纲领性文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省财政厅被明确为试点领导小组的组长单位,具体负责制定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安排财政补贴资金、管理农业保险发展资金等核心业务;而作为保险业务的主管部门,海南省保监局只是以副组长单位的身份参与。
此举被海南保监局财产保险监管处处长唐海明称作——“海南农险最重要的经验”。
唐表示,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广最大的难点在于各级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有效落实,“坦白地说就是要保证政府出钱”。因此,财政牵头、保监配合的职能分工,有效地解决了政府出钱的问题。
据统计,去年海南省财政拿出1600万元设立农业保险发展资金,今年再拨付1100万元预算资金。这对于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刚刚达到150亿元,2008年上半年全省经济总量仅与广州市天河区相当的海南地方财政来说,绝非一笔小支出。
政府补贴的财政扶持政策并不能彻底打消保险公司的顾虑,鼓励各保险公司共同参与的共保体经营方式成为海南政策农险的又一大亮点。
唐海明说,鼓励各保险公司参与试点,加入农业保险共保体颇费周折,最终省内8家财产保险公司全部加入种养业共保体,分摊比例由2%-45%不等,人保财险海南分公司作为主承保人;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分别与5家和4家保险公司组成渔民、渔船两个共保体。
人保财险乐东支公司负责人邢一鸣表示,农业保险的整体性风险太大,单独一家保险公司不敢承担这样的重任,共保体经营模式降低了风险,使得保险公司以推广政策性农险为契机,开发农村保险市场、实现“以险养险”成为可能。据介绍,去年该公司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10.4万元,占公司保费总收入的23%。
唐海明介绍,尽管试点方案在实施之初就设计了多道控制风险的防火墙,但是农业保险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的警报却依然存在。海南政策性农险试点的推广依然谨慎小心。
香蕉险需求较大僧多粥少
7月初至今,陶松伦一直为香蕉保险的事情发愁。作为海南万钟香蕉公司保险业务的负责人,目前仅从人保财险乐东支公司拿到1500亩的参保指标,距离公司今年4000亩的预期目标更是相去甚远。
“试点规模太小了”,陶松伦说,虽然今年海南香蕉保险的试点面积已经从去年的2万亩扩大到6万亩,但仍无法满足种植户的投保需求。
海南省香蕉协会秘书长张锡炎介绍,今年海南的香蕉种植面积将达到60万-70万亩,仅乐东一个县就有12万亩。与此相比,包括乐东在内的每个试点1万亩,全省6万亩的试点规模简直就是僧多粥少。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渔船保险,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30日,海南全省渔船保险承保2581艘,已经突破试点规模计划的1000艘。
得不到参保机会的农户着急,得到参保机会的也并不满意。
“保额太低了”,仍以香蕉风灾险为例,据了解该险的保额是每株10元,保费每株1.6元,政府财政补贴30%,按照“赔付五倍封顶”的设计原则,赔付金额最高每株8元,而目前香蕉的种植成本已达到每株30-35元,这显然无法满足参保人的投保意愿。
唐海明表示,试点区域分散、控制规模和“五倍封顶”等措施都是为了降低农业保险的高风险。同时,的确由于一些产品设计的不合理和局限性,影响到了一些险种的试点推广,这一现象在橡胶风灾和生猪养殖(不包含能繁母猪)两个险种上表现尤为突出。
据了解,去年海南全省橡胶风灾险的承包面积仅为10亩,与计划试点5万亩的规模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同样生猪养殖保险(不包含能繁母猪保险)的推广也不理想。业内人士分析,在这两个险种的设计中,差别费率、赔付五倍封顶等原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产品的吸引力。
唐海明介绍,针对农民反映强烈的问题,保监、财政等部门在今年的试点方案中已经开始主动调整,例如生猪、橡胶保险试点面积扩大到全省、放开农垦系统参加橡胶保险的资格等。唐还表示,银监部门也在探讨是否取消赔付五倍封顶的标准。据了解,今年新增加的水稻等三个险种已经开始不实行这一标准。
市场风险承保被视为雷区
2008年海南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方案推出两个针对冬季瓜菜的险种,分别是长豆角险和尖椒险。据了解,目前这两个险种的操作方案尚未出台,但推广前景却并不被看好。
海南澄迈的种椒大户黎老板表示,冬季瓜菜几乎不会遭受台风灾害,最大的风险来自市场。今年春节期间,南方雪灾造成海南反季节蔬菜北运受阻,大量的冬季瓜菜滞销岛内,黎老板就是众多受害农户之一,损失超过10万元。
类似遭遇的还有2007年的海南香蕉和2006年的海南西瓜,由于“蕉癌”和“红药水西瓜”等谣言四起,分别导致大量的香蕉、西瓜滞销烂市,受损农民叫苦连天,对农业保险的呼声异常强烈,但最终仍是自己为市场风险埋单。
业内专家分析,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农产品价格的无序波动,往往给农民带来更大的伤害。农产品市场风险同样需要保险行业的支持方能化解。但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都视市场风险为雷区,绕道而过。
试点方案中明确,“由于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保险技术、农户的保费承受能力以及政府的财力支持等原因,决定了现阶段农业保险难以承担分散农业市场风险的职能。”据悉,这一原则在短期内很难突破。
“农业保险保市场风险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国外也有类似的产品”,唐海明介绍,海南保监部门也做过农业保险是否可以保农产品成本价格的调研,目前主要的瓶颈在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混乱无序,没有规范的流通交易市场为保险公司提供真实可靠的产品价格信息,保险理赔风险过高,使得即使是得到财政扶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也同样不敢涉足承保农业市场风险。
面对农民日益高涨的保市场风险的承保需求,海南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何时才能突破“农险不能保市场”的瓶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