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国、
新华社济南10月6日电(记者董振国)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30年中,出现了大量新政策、新经验、新事物,如第一份大包干合同的签订,第一个农业产业化经验的产生,第一个取消农业税的政策出台等等。细数这众多的“第一”,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农村改革开放的步伐。
从第一份大包干合同到首次提出农业产业化,见证农村生产经营体制的变迁
1978年11月24日,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风险在“大包干”的契约上摁下鲜红的指印,这份承包合同,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在农村普遍实行,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在许多地方出现了农产品难卖的问题。1987年,山东省诸城市在全国第一个提出农业发展要走“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并强调了“贸”字当头,把农产品流通、加工放在了突出位置。
1992年,山东省潍坊市在推广“贸工农一体化”经验基础上,第一个在全国提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强调农业应将第一产业的生产、第二产业的加工、第三产业的服务流通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发展格局,以增强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此后,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各地不断丰富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形式和内涵。
从第一个村民委员会的诞生,到第一个直选“村官”的产生,见证农村政治体制、管理体制的发展
伴随着农村包产到户的实行,原先负责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的“生产大队”等领导机构变得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村民自治的路子。
198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村民代表选举产生了全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成为“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
1982年新修订的宪法中明确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第一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村(居)民委员会的性质、任务、地位和作用。此后,在农村“大队管委会”变成了“村民委员会”,“大队干部”变成了“村干部”。
1986年12月23日,在吉林省梨树县梨树乡北老壕村,诞生了全国首个由全体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村委会主任,被称为“村官”直选的发端。
1988年6月1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开始实施,一试十年,创下我国立法史上的纪录。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摘掉“试行”的帽子,正式颁行。截至2007年底,全国已建村委会62万多个。
从首次取消粮票、粮本,到国内出现首个农产品期货交易所,见证农村市场经济发育过程
1985年,国家首次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代之合同定购、国家定购与市场收购的双轨购销体制。从此,我国农村开始了以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调整产业结构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改革。
粮食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在30年中经历了多次改革。1988年,我国首次取消“粮票”,1993年首次取消“购粮本”,1998年首次提出国家宏观调控下中央和地方责权分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合我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从此粮食购销体制走上市场定价、自主流通的市场化改革之路。2001年,国务院首次宣布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允许多种所有制主体参与粮食经营,粮食价格随行就市。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0年10月12日,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以现货交易为基础,引入期货交易机制,作为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市场开业,迈出了新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第一步。郑州商品交易所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批发市场和首家规范化的粮食期货市场,被誉为“中国第一市”。
从首次取消农业税,首次实行粮食、农机、棉花等补贴,再到首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见证了近些年我国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的过程
2000年,我国首次在安徽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首次将各种农业费以税收形式固定下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负担,带动了一部分农民的种地积极性,并陆续在全国推行。
2003年下半年,河南省新乡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一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地市级试点。在8县(市)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从此,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开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第一次提出“两项减免、三项补贴、四项保障”措施,其中的三项补贴包括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三项政策,这也是历史上没有的。随后,农业补贴的政策力度和范围不断加大,农民深深受益。
在这30年中,有一项重大政策的实施不仅是30年的首次,而且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首次。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高票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部免征牧业税,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走进了历史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