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4个国家之一,近几年的面积稳定在3.5亿亩左右,2009年单产为316.53公斤,单产、总产远远高于其它种植大国。
“今年冬小麦是在秋冬春连续低温,自然灾害多发,夏粮生产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实现的‘七连增’,意义十分重大。除却政策刺激和行政推动的作用外,科技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小麦专家于振文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记者:回顾我国小麦“七连增”的历程,您认为有哪些因素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于振文:我国小麦总产连续七年丰收,主要归功于小麦主产省面积的恢复性增长和单产的持续提高。就全国总体而言,总产已经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总产的恢复主要是由于单产的较大幅度增长。
回顾“七连增”的历程,我认为依靠科技促进增产的作用明显增强,技术支撑成为产量增长极为重要的因素。
首先是培育和推广了一大批适合于农田的丰产优质品种,使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小麦生产中,不同生态条件和产量水平的区域要种不同的品种,品种特性要与生态条件生产条件相适应。为此,全国各麦区小麦育种科技工作者选育出适合于超高产田、高产田、中产田、旱地中低产田的小麦新品种,各省农业部门因地制宜地确定了主导品种。推广的品种不仅产量潜力有明显提高,而且优质化程度提高。
二是小麦栽培科技工作者研究出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关键技术,对新品种进行良种良法配套,在生产中示范,逐渐成为大面积生产中的主导性技术。从2005年开始,农业部每年推介小麦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这些新品种和新技术不断被广大农民掌握与应用,推动了我国小麦生产技术的升级革新。
三是防灾减灾应变技术提出及时对路,应变反应能力逐渐增强。农业部小麦专家组及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小麦生产全程,坚持开展分时段指导,针对几年来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出现的冬前旺长、冬前弱苗、冬春冻害和干旱等不同苗情灾情,及时预警并提出防灾减害对策措施,引导农民有序管理,促进了苗情转化,增强了小麦生产的抗逆应变能力。
此外,近年来农业部实施的科技入户、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等重大工程,使先进实用技术与科技户、示范田密切结合,大大促进了高产技术的有效应用。
记者:农业科研人员是如何挖掘主产区增产潜力的?
于振文:近年来,“北纬33度地区小麦大面积关键增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小麦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也是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成立3年来进行的重大技术攻关之一。
小麦主产区之间发展不均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小麦产业发展的首要障碍。目前,我国小麦单产最高的区域是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的北部及中部,包括河北、山东、豫北等地,属于北纬35~39度区域。但是,该区域降水量偏少,地下水资源匮乏,严重限制了单产的进一步提高。而北纬33度左右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河南中部南部、湖北、四川等省,虽然目前小麦单产较低,但是光热资源丰富,降水量较多,地下水位较高。这一区域面积约1亿亩,是提高我国小麦单产、确保总产潜力最大的地区。
为此,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连续3年对关键技术问题开展“集团军”式综合研究,形成北纬33度地区各生态生产条件下的小麦生产技术规范,以及小麦产业各环节技术支撑体系。同时,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还与地方的农技、种子、土肥、植保、粮食、质检、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推广单位相配合,组建技术培训和推广队伍,在北纬33度地区实现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使该地区约1亿亩小麦平均单产增加10%,总产增加100亿斤,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记者:您认为从政策和措施上,如何进一步发挥科技对小麦增产的支撑作用?
于振文:小麦“七连增”带给我们几点重要启示:生产发展的主体是农民,提高农民的种麦积极性和科学种田水平是促进生产发展的根本;政策激励和行政推动是促进小麦生产发展的有效动力机制;科技进步与提高技术推广到位率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的关键支撑;建设高质量农田是促进小麦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气候变化,高产技术必须与气象灾害应变技术相结合。
从长远看,我国小麦生产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自然灾害频发,三是要同时满足社会对产量与品质的要求。要应对小麦生产面临的挑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品种和栽培技术创新。
在品种创新方面,要求品种肥水利用率高,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广,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和较好的品质。针对各地小麦生产条件和影响小麦生产的病虫害、自然灾害等因素,筛选、更新、推广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高产、优质、抗病、抗倒、抗逆性强的品种;推进良种繁育田建设,加强现有品种提纯复壮,提供优质种源;提高良种覆盖率和统供率,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
在栽培技术创新方面,要与品种特点相配套,研究操作简单、方便、实用和投入产出比高的新型栽培技术。特别是对当前气候灾害频发、水资源不足、中高产生产条件并存等问题,研究能够克服气候灾害、提高资源利用率、适应于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高产高效的现代小麦生产技术措施,加快我国小麦生产技术现代化的步伐。
大力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做好整乡整县建制的小麦高产创建的示范工作,加快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少(免)耕栽培、节水栽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机械化生产等先进实用技术,进一步挖掘技术的增产潜力,实现小麦大面积高产高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