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采购模式虽减少部分中间环节,但规模效应未体现,目前品质能保证价难降
客座嘉宾:
沃尔玛中国公司事务西区总监 王维
重庆商社(集团)总经理 何谦
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翁海辉
山东省金乡县县委常委、副县长 郑士民
因“菜贱伤农”、“菜贵伤民”,所以“农超对接”这一被国外广泛运用的采购模式被寄予了惠农惠民的厚望。但事实上,商务部在全国试点的这一采购模式并未让菜价降低,而备受各界质疑。
“农超对接”为何难降菜价?昨日,适逢第六届中国零售商大会暨展会在渝召开之际,本报就这一热点话题对话了超市零售商。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声音,以寻求降低菜价的破解之道。
影响 农超对接可减少中间环节
重庆商报:2009年,商务部会同农业部实施“农超对接”,中央财政安排4亿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在全国试点推进“农超对接”。这一在国外广泛被运用的采购模式,被寄予了惠农惠民的厚望。不知各位如何理解,“农超对接”是否能够成为医治“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良药?
王维:我认为是可以实现的。前段时间,北方市场大白菜滥市,大家肯定都知道。“菜贱伤农”当然都有诸如气候、政策等复杂的原因。就人为来说,主要成因有两个,第一就是农民对自己该种什么不知道,没有科学的判断,盲目跟风;第二就是配送的不均衡,这就是滞销。
有的地方过剩,但有的地方甚至还不足。这两个问题“农超对接”都可以解决。“农超对接”让种植者直接与零售接触,知道市场到底要什么,通过提高市场化程度来提升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实现以销定产。同时对于大型连锁商超来说,终端门店分布极广,可以起到资源均分的作用。
翁海辉:对于“菜贵伤民”这一问题,众所周知,原因就是中间环节的层层盘剥,以及高昂的物流成本。“农超对接”的直采模式,避开了中间环节,自然采购成本就比传统模式低。同时,超市掌控了整个环节,更能够保障食品安全,确保质量。这绝对是多方共赢的采购模式。
郑士民:如果通过“农超对接”就可单方面降低零售市场上蔬菜或农产品价格,那也把市场经济想象得太简单了。超市通过与农户或农业合作社搭建产销直通平台,缩减了如收购商、储藏和流通等部分环节,对蔬菜或农产品因气候、市场行情变动所产生的价格波动起到一个缓冲作用。
尹作丰(北京市新发地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农超对接”主要目的旨在降低流通环节费用。大型商业企业利用自身网络渠道销售,可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环节费用,将更多利益留给农民和消费者。但要降低菜价,仅靠“农超对接”难以解决。
误解 农超对接就没有中间成本
重庆商报:现在很多超市的农超对接都做得有声有色,但是消费者却发现,在超市里,除了特价菜或许比市面上更加便宜,少走“弯路”的菜价未见得比农贸市场低多少,甚至有的还要高些。“农超对接”与传统模式相比,其优势并没有体现在终端价格上,各位如何看这个问题?
王维:我并不太认可这样的说法,至少在沃尔玛,整体的情况看来,我们是保证了蔬菜整体的价格比市场便宜。
但是我想说的是,超市蔬菜价格和农贸市场的菜价并没有太大的可比性,因为品质不一样,就像是田忌赛马,个人认为应该从同质对比。
何谦:“农超对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超市直采的成本和农贸市场的成本有本质的差别。作为连锁超市首先要保障的是品质。比较准确地说,农超对接可以让大家买到更便宜更安全的东西。
商社旗下的商超已经拥有多个农超对接基地,就目前看来,超市的成本构成还是比较复杂,比如说蔬菜的损耗、运输、冷链系统建设,这些都需要投入,都会产生成本,到了门店还会需要管理,这一路下来的成本是无法比较的。
翁海辉:对,有人觉得做生鲜是暴利,因为农超对接,产地价格低,超市的价格不怎么低,然后直接用产地价格减去超市的售价就得出这些都是超市的利润,其实这是不科学的。打个比方,我们的大米是原产地采购,从东北过来的,在田间,收购价确实不高,但是把这些东西运到我们的各个门店,同样也跳不过物流这道坎,只能说,这中间少了吃差价的中间贩子,但该产生的成本依旧要产生。举个例子,像猪肉,我们从重庆运到贵州,所有的检验检疫都得重新做。
郑士民:目前,许多超市都引入了高标准采购,这也间接增加超市蔬菜成本。而农民供货不稳定,也影响了“农超对接”的推广。
出路 扩大农超对接规模引入竞争可降菜价
重庆商报:如何才能让“农超对接”对抑制菜价上涨起到真正的作用?
翁海辉:其实“农超对接”需要正确的认识。我认为,其产生的效果需要从长远来看,目前我国的“农超对接”还只是初步,“农超对接”的效果显现,需要规模效应,需要充分的市场竞争,但是目前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在全国只有20%,也就是说,还有80%的蔬菜还是以传统的渠道进入市民餐桌,成本依旧居高不下。即使成本低廉,要把货品以低于市场价较大的价格出售,可能性并不高。
但是必须看到,“农超对接”是能够让采购成本下降的,这已经为零售商换来了相对宽松的利润价格,如果80%的蔬菜能够通过“农超对接”的方式,进入终端,能有充分的竞争,那么蔬菜的价格将更进一步下降。
当然,还需要零售商坚持合理的利润。不能唯利是图,地里都卖到几分钱了,但终端价格却始终不降。
尹作丰:目前采取的是分类设点销售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我们在北京市内中低收入市民居住的小区内开设便民菜店,大概每个菜店能辐射周边1000~2000户居民购菜需求,且价格仅在批发市场销售价的基础上上浮20%~30%,避免了“最后一公里”价格翻倍的情况出现。目前北京市内我们已经开设了150家便民菜店,计划三年内,便民菜店增加到2000个,使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得到实惠。
场外观点
农超对接的目的不单是降低菜价
任兴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农超对接的目的不单是降低菜价
“农超对接,关键是与谁对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任兴洲认为,首先农超对接,“农”是指谁呢?普通农民?农场?农产品基地?农业合作社?超市不可能面对单个的农民采购,如果千家万户农民对一家超市,对于超市来说,那采购起来是非常有难度的,反而会增加采购成本。
农超对接的目的并不是说单纯只为了降低农产品的零售价格,省去中间环节对超市来说也不一定能降低采购成本。任兴洲认为,“农超对接”的最主要目的是保证产品质量,让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这个过程更可控;另一方面,超市直接开出自己的采购标准,促使诸如农场、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产品基地去优化和提高农产品种植的标准。
不过,在中国,目前的超市不能覆盖所有市民的需求,所以,传统的农贸市场,菜贩商贩都还将继续存在,中间环节在短期内是不能完全消失的。
本版稿件由 记者 陈柯 敖祥菲 刘渝畅 杨雪峰 郭欣欣 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