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邓浩认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工作,突出强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这一判断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无疑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而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没有,正是检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尺度。
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三农”工作。文件立足“三农”发展新形势,突出强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出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对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并且主要是结构性、体制性的问题。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这一有着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判断,无疑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抓住这个重点、难点,补齐农村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就必须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有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当前,农产品(11.680, -0.10,-0.85%)价格水平上涨乏力,外出农民工净增数量和工资水平出现增速“双降”的趋势,支撑农民增收的传统动能逐渐衰减。因此,从供给侧入手、加强结构性改革就成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当务之急。
应当说,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没有,正是检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尺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实惠。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改革,动能在改革,要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根本途径则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通过改革,既要让价格回归市场,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又要发挥好政府这只手的作用,保障粮食安全,保障农民收益,最终达到激活市场要素和农村发展新动能的目标。
为此,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面临许多重大考验。要直面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调整政策、出台措施,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特别是农民的承受力,使强农惠农政策照顾到大多数普通农户。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瞎指挥,不损害农民权益。
2017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事关全面深化改革大局。各地方各部门要切实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农业农村工作重心转移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来,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力争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迈出更大步伐。金鸡报晓,闻鸡起舞。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国经济网 邓浩)
(文章来源: 中国经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