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皮鱼
马面鲀曾一度是海洋渔业上的大新闻,这种长相丑陋、皮粗又厚的海水鱼一跃而变为“珍贵鱼品”、走进千家万户,产生的经济效益,成为许多海洋渔业公司的看家鱼———仅次于带鱼,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国产的马面鲀因其鳍色不同,分为绿鳍马面鲀和黄鳍马面鲀。其体形长椭圆而又侧高,称为面包鱼:其皮粗又厚,又称橡皮鱼、猪鱼。作食时,必须先剥其皮,所以通常又有剥皮鱼的绰号。在六十年代以前不开发这种鱼的原因,除其长相难看外,还因其第一背鳍有鳍棘,又长又粗还有倒刺,挂网后,很难取下,稍不留意,伤了手指,所以渔民捕到这种鱼,十分讨厌它。市场上又卖不好价钱,一斤鱼只值几角钱,只好充作肥料。倒是浙江黄岩农民,每棵蜜桔树下埋一条马面鲀,桔树茂盛,挂果累累。
正当我国传统经济鱼类大、小 黄鱼、 墨鱼资源严重衰退之际,海区马面鲀资源旺发,一年可以捕到20万吨,仅次于带鱼。我国黄海、东海和朝鲜沿海的马面鲀越冬场在济州岛至对马岛一带海区,而其产卵场在钓鱼岛、海州湾、 乳山(山东)沿海和辽东湾。并且发现马面鲀 洄游距离很长、路线稳定、速度不同,利于捕捞,其寿命较长。1986年在舟山捕到一尾雌性绿鳍马面鲀体长42厘米,重1440克,竟活到20龄。从七十年代前后,大量开发这一新兴资源,但是这一很少有人问津的剥皮鱼真正走向千家万户,还是由于产品深加工获得青睐,一度成为渔业公司看家鱼的一个原因。
原来马面鲀的厚皮剥去后,就露出细嫩的白肉,配料深加工,改头换面制成小包装,大受欢迎,而其综合利用,更是吃香的一大原因。
首先鱼肉可以制成美味鱼绒,成品比传统的鱼松优越。肌肉纤维长,色香味佳的小包装方便食品。又可制成烤鱼片,干烤马面鲀,配以玉兰、冬菇、油菜,特点是色枣红、味清、鲜、香。还有醋溜马面鲀,配料莴笋、木耳、油菜。成品金红色,味香、焦、酸略甜,都别有风味。
马面鲀肝大,可制鱼肝油,鱼骨可做鱼排罐头,头皮内脏可做鱼粉。皮可炼胶,油灰还可代替桐油灰,全身是宝,对待马面鲀要珍视它,又要合理开发利用。
南鲳
产地及产期:
一般分布于日本中部以南,经韩国南部至中国东海及台湾等,以中国东海最丰产。台湾产于西部沿海,尤其以基隆与高雄两渔港之拖网渔业渔获最多,渔期每年10月至翌年1月间为盛产期。
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属暖温性中下层鱼类。产卵季节趋向近海,产卵后向北作索饵洄游。盛渔期为工0~12月。
介绍:
体呈长卵圆形,侧扁。头小,吻短。体被薄圆鳞,易脱落。背部青灰色,腹部色较浅。鳃盖后上角有一黑斑。尾鳍深叉形。
特征:
体侧扁,略呈卵圆形。眼大。鳞片极易脱落。体色银白,特征是鳃盖上具一黑斑。背鳍与臀鳍略对称,尾鳍叉形。
习性:
生活於亚热带海域,幼鱼栖息于表水层,常躲藏于水母触须中以寻求保护,成鱼则为底栖性鱼。肉食性,以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产浮性卵。
分布:
日本至台湾,包括台湾北部、西部及南部海域。
附记:
经济性食用鱼,渔民常以刺网及拖网大量捕获。
大眼鲷
俗名: 大眼、大目连、大目。
分类地位: 鲈形目PERCIFORMES 、大眼鲷科Priacanthidae 、大眼鲷属Priacanthus
产地及产期: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在我国只产于南海,全年均产之。
介绍:
一般体长12~16厘米、体重50~75克、其特征与短尾大眼绸相似、主要区别是:长尾大眼鲷尾鳍呈新月形,上下叶鳍条向后延长成丝状,上叶长于下叶;另一区别是背鳍鳍条部末端较,短尾大眼鲷尖细。头体两侧及各鳍均为暗红色,腹部较浅,腹鳍长而大、鳍膜间有褐色斑点,背鳍及臀鳍的鳍膜间无黄色斑点。
长尾大眼鲷生长快,产量大,其肉质坚实,销价较低,以鲜食为主。民间食法多以红烧、清炖为主。
带鱼简介
带鱼的体型正如其名,侧扁如带,呈银灰色,背鳍及胸鳍浅灰色,带有很细小的斑点,尾巴为黑色,带鱼头尖口大,到尾部逐 渐变细,好像一根细鞭,头长为身高的2倍,全长1米左右,是一种比较凶猛的肉食性鱼类,牙齿发达且尖利,背鳍很长、胸鳍小,鳞片退化,经常捕食毛虾、乌贼及其他鱼类。1龄带鱼的平均身长18厘米~19厘米,重90克~110克,当年即可繁殖后代,2龄带鱼可长到300克左右。
带鱼肉嫩体肥、味道鲜美,只有中间一条大骨,无其他细刺,食用方便,是人们比较喜欢食用的一种海洋鱼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对病后体虚、产后乳汁不足和外伤出血等症具有一定的补益作用。中医认为它能和中开胃、暖胃补虚,还有润泽肌肤、美容的功效。
带鱼的脂肪含量高于一般鱼类,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这种脂肪酸的碳链较长,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全身的鳞和银白色油脂层中还含有一种抗癌成分6-硫代鸟嘌呤,对辅助治疗白血病、胃癌、淋巴肿瘤等有益;经常食用带鱼,具有补益五脏的功效;带鱼含有丰富的镁元素,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常吃带鱼还有养肝补血、泽肤养发健美的功效。
烹饪指导
1. 带鱼腥气较重,宜红烧,糖醋;
2. 鲜带鱼与木瓜同食,对产后少乳、外伤出血等症具有一定疗效。
适宜久病体虚,血虚头晕,气短乏力,食少赢瘦,营养不良之人食用;适宜皮肤干燥之人食用;
海底鸡鱼
「黑鲔鱼」,俗称「魠乐」或「黑黯鲳」,肚子的肉质是生鱼片的极品,日语称Toro,肉质肥美,是日本生鱼片中的极上品,价位自然也因嗜好此道者的偏爱,随之提高。媲美冰淇淋,入口即化;背部是台湾松板,乾煎後,口感柔软,有如松板牛肉;下巴适合烧烤,鱼头用来炖汤或清蒸.....整条鲔鱼皆是美食家的最爱。
我国主要黑鲔鱼资源即为北方的黑鲔的亚种「太平洋黑鲔」,主要分布在西北太平洋,但也曾在远至南半球的新西兰和南塔斯马尼亚外海有捕获纪录,另在东太平洋的加利福尼里沿海也曾发现。台湾在近十年来开始利用太平洋黑鲔资源,目前已成为沿近海渔业中最重要的渔业之一。屏东县东港地区近海鲔钓渔船,每年四~六月间是黑鲔鱼全盛时,1990年太平洋黑鲔的产量仅有183公吨,至1999年已达到2657公吨,产值则由1990年约22,000,000元增加到1999年的592,933,397元通常将生鲔鱼肉准备成
「沙西米」(即生鱼片)或「寿司」。这两种作法中鲔鱼肉的外观很重要,成品的价格有八成是由鱼肉的色泽来决定。在日本,亦大量使用黑鲔鱼的烹调料理及生食食用,可见黑鲔鱼在世界各地大受欢迎的程度,其经济价值之高,更是有目共睹的!
黑鲔是高度跨洋性洄游鱼,因常在海域深处快速游动,不受环境污染、营养成分很高,且全身上下无一不可食用,是鲔鱼中的极品,有鲔鱼之王的雅称,是饕客的最爱,其肉质鲜美,脂肪丰厚,富含DHA,多食没有胆固醇过高之虑,是生鱼片的上选材料。
黑鲔鱼有两种,一种是南方黑鲔(俗称油串)分布于南球,另一种为北方鱼鲔(即俗称的黑瓮串),每年四至六月随着黑潮北上,经兰屿及绿岛附近海域,此时正是台东沿海飞鱼产卵季节,黑鲔鱼可能为捕食飞鱼而改变游速深度,因此东港鲔钓渔船在20~30公尺深的海域即可钓获。
此时正值交配期,黑鲔鱼的油腹非常饱满充实,且肉质丰实,制成生鱼片,入口即化,堪极品珍肴,虽然渔期不过短短三个月,东港黑鲔鱼的产量及产值,都是全省第一名,连日本老饕都趋之若鹜,不惜岛运抢鲜,因为等到七八月间,鲔鱼游至日本海域时,其油腹己不再肥厚好吃,还略带酸味。
因此翘船长在鲔鱼季时,特选顶级肉质的黑鲔鱼,超低温并真空包装保存,希望老饕们一年四季都可享用此人间极品。
黑鲔沙西米
第一级 大腹(OTORO)
分布于鱼腹前端部分,油脂成蜘蛛网般分布于肉间。
第二级 中腹(JUTORO)
分布于鱼腹后端部分,油脂略逊一筹。
第三级 后腹(皮油)
鱼尾靠近鱼腹处之三角肉,肉质带油不呈红色,油脂与中腹略同。
第四级 背肉(赤身)
鱼背肉色呈艳红但油脂少。
黑鲔营养价值
1.具有美容功能,因含有丰富蛋白质、低脂肪、低热量。
2.具有强化肝脏功能,因含有丰富蛋氨基酸。
3.具有防止血管硬化、心肌梗塞的功能。
4.具有防止老化、治疗贫血、新陈代谢功能。
5.具有丰富的钾、铁 、钙、磷、镁等营养素。
红立鱼
地方名 加吉鱼、红加吉、铜盆鱼、大头鱼、小红鳞、加腊、赤鲫、赤板、红鲷、红带鲷、红鳍、红立、王山鱼、过腊、立鱼、
形态特征 体侧扁,呈长椭圆形,一般体长15~30厘米、体重300~1000克、自头部至背鳍前隆起。体被大弱栉鳞,头部和胸鳍前鳞细小而紧密,腹面和背部鳞较大。头大,口小、左右额骨愈合成一块,上颌前端有犬牙4个,两侧有臼齿2列。前部为颗粒状,后渐增大为臼齿;下颌前端有犬牙6个,两侧有颗粒状臼齿2列、前鳃盖骨后半部具鳞、全身呈现淡红色,体侧背部散布着鲜艳的蓝色斑点。尾鳍后缘为墨绿色,背鳍基部有白色斑点。
生活习性 近海暖温性小型珊瑚礁鱼类。世界900余种,如条纹和红斜纹及细纹蝴蝶鱼,青、金、线蝴蝶鱼, 鸳鸯和单斑及双丝蝴蝶鱼等。我国20余种。
产地、产季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近海均产之,但近年产量不多。黄、渤海渔期为5~8月份和10~12月份;东海闽南近海和闽中南部沿海渔期为10~12月份,11月份是盛产期。
经济价值 真鲷系我国名贵鱼类,但由于资源衰减产量下降,市场上少见。真鲷每百克肉食蛋白质193克、脂肪41克,肉肥而鲜美,无腥味,特别是鱼头颅腔内含有丰富的脂肪,营养价值很高。除鲜食外还可制成罐头和熏制品。真鲷是出口品种,输往国别和地区:日本。出口口岸:山东、河北、辽宁、福建、广东。
红鱼
在我国南海的辽阔海域尤其是北部湾渔场,生长着一种南海特有的底层鱼类——红鱼。它个体大,肉质厚,味道好,是南海重要经济鱼类之一,每逢渔汛特别是春汛和秋汛,渔民都能捕到较多红鱼供应市场。
红鱼,学名叫红鳍笛鲷,又名红鱼曹鱼,在分类学上属笛鲷科笛鲷属。这种鱼体呈椭圆形,稍侧扁,一般体长20厘米~40厘米以上,体重2公斤~3公斤左右。头较大,体披中大栉鳞,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眼间隔宽而突起,全身鲜红色,故得红鱼之俗名。
红鱼喜欢生活在水深50米~90米处,底质为泥或沙泥的海区,若无气候突变,一般每年10月~11月间开始怀卵,次年四五月底产卵。它为肉食性鱼类,个体细小的红三鱼、银米鱼等便是它们经常的食物。渔民根据红鱼的游动习性和食性捕捉红鱼。捕捉主要采取两种捕捞方法,一是用机动渔轮和较大型的渔船设置大型底拖网捕捞;二是制造红鱼钓船,采用延绳钓的“钓鱼”办法来捕获。
红鱼由于掠食小型鱼类长肥了自己,因而生得体健身壮,所以它一般可活四五年,长寿者可达7年以上。而其个体长得也较大,肉厚刺少,肉质鲜美,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因而被列为优质海产鱼类,是著名的海鲜美食。海南儋州出产的红鱼干和临高出产的红鱼筒是海南的著名特产之一。
加吉鱼
加吉鱼
加吉鱼,又名“加级鱼”、“铜盆鱼”,学名“真鲷”。属于鱼纲,鲷科。体高侧扁,长五十厘米以上。体呈银红色,有淡蓝色的斑点,尾鳍后绿黑色。头大、口小,上下颌牙前部圆锥形,后部臼齿状。体被栉鳞。背鳍和臀鳍具硬棘。这种鱼喜栖息于泥沙底的近海,主要摄取珍贵贝类及甲壳动物为食,因而肉质白嫩细腻、味道鲜美异常,是山东沿海一种最名贵的食用鱼。山东蓬莱海湾历来盛产加吉鱼,此鱼又有“红鳞加吉”和“黑鳞加吉”之分,其中红鳞加吉鱼尤为名贵。每年初春时令,香椿树上的叶芽长至寸长,便是捕获加吉鱼的黄金季节。此时鱼尚未产卵,肉质最为肥美。在山东沿海地区,许多名餐馆都能用加吉鱼做出多种别具风味的佳肴,并有“一鱼两吃”的习惯。加吉鱼头部含有丰富胶质和大量脂肪,煨汤味道鲜美,且可解酒。色香味:鱼块香嫩,汤汁醇鲜,营养丰富。
肉刀鱼
俗名: 肉刀鱼、眼镜片、疱刀鱼、眼镜框、斧刀。
形态特征: 体甚侧扁,薄而高,形如眼镜片。一般体长10~20厘米,体重75~200克。体腹部轮廓弯度较大,腹缘凸而薄,背侧微弯,故得名。鳞片微小,手能触到而看不见。口小,几呈垂直状,能伸缩,向上倾斜如管状。臀鳍位低,基底长。成鱼多数埋于皮下。尾柄短而侧扁。尾鳍深叉表,上、下叶同长。腹鳍细小,但其中有二根特延长。体上部深蓝色,下部银白色,胸鳍浅黄色。两侧在侧线上下各有2~3列小于眼径之黑色圆斑。
产 地: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以南海产量较多。
产 季: 海南、广东沿海渔期在4~7月份。
经济营养价值: 产量较多,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其肉质近似鲳鱼,家庭多以清蒸,挂蛋糊油炸食之为宜。
乌鲳
俗名: 黑鲳、婆子、假鲳、铁板鲳、乌鳞鲳。
形态特征:体呈卵圆形、高而侧扁,一般体长12~30厘米、体重150~400克。背、腹缘甚凸出、头小,吻短,口小,两颌牙细尖,鳃耙粗短。体被小圆鳞,呈黑褐色。侧线明显稍成弧形,尾柄处的侧线鳞较大,形成一隆起脊。鱼小时,第一背鳍鳍棘明显,腹鳍喉位;长大后,第一背鳍鳍棘埋于皮下,腹鳍消失;尾鳍深叉形。
分布: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东海和黄海,其中东海与南海产量较多。
生活习性:喜群聚。一般在产卵季节游至水上层。遇天气恶劣时下沉到海底。生殖期为5~7月,盛期为5~6月。亲鱼怀卵量约 20万粒。每年 1~2月从外海结群向近岸密集,进行生殖洄游,7~8月产卵后又分散回到较深海区。
价值:乌鲳为中国的南海、东海主要经济鱼类。古语有云:鲥刺,马蛟,鲳。三大名鱼中的鲳,指的就是中国乌鲳。但上列图片不对,那是淡水鲳,乌鲳,白腹蓝背,不是金黄色的。
竹荚鱼
竹荚鱼(mackerel),也称马鲭鱼。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及朝鲜、日本沿海等水域。这种鱼为中上层洄游性鱼类,游泳迅速,喜欢结群聚集,有趋光特性。
鲭鱼,亦即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鲈形目,鲭科,鲐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