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现辖秀英、龙华、美兰、琼山4个区,共有23个镇,全市农业人口598741人,农村劳动力343618人。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发展“打工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产业,加大投入和管理力度,使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逐步向有序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成为农业增收的新亮点。自去年以来(截止2009年6月30日),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8868人,其中引导性培训19087人,示范性职业技能培训9781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0491人。转移输出的主要方向为广州、深圳、东莞、惠州、海口等地;转移就业工种主要为电子、餐饮、玩具、模具、食品、服装、塑胶制品等,预计转移输出农民务工总收入1.323亿元。2008年5月在全省农民培训工作会上,我市为唯一经验介绍单位;现将两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确保年度工作顺利开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连续三年列入为民办实事事项,作为民生工程加强领导。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在去年省财政资金下达31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市政府再次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计划培训农村劳动力1.35万人,转移就业9000人;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市政府与各区政府签订了劳动就业责任书,明确年度目标任务,把培训转移就业列为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主要内容;三是制定方案,加强宏观指导。年初由市阳光办及时制定《海口市200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落实方案》,印发市直相关部门、各区政府和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对培训转移工作做出具体安排;四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组织协调。为了增进沟通,加强各区、各基地对项目实施工作的监管与指导,保质保量完成全年任务,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负责加强对阳光工程成员单位的组织协调。今年3月份,召开了市农业局、财政局、人事劳动局、教育局、科技与信息产业局、建设局等阳光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及培训机构参加的联席会议,及时传达贯彻省阳光办最新精神,对各培训机构负责人进行了系统的培训,总结、交流培训中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严格制度,推行标准化管理
一是进一步强化制度管理。我市在全面实行原有的海口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制度、基地认定工作制度和项目检查验收工作制度的基础上,又新制订了《海口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规程》,进一步明确培训班申报制、开班第一课和开班期间监管制、项目检查验收申报制、项目资金申请报账签发制、项目资金申请拨付统一会签制,推进标准化管理。二是抓好阳光工程管理系统建设。我市开发阳光工程管理管理软件,以现代化的手段强化管理,确保各培训单位的培训项目、培训课时、培训人员和转移就业率达到规定要求。
三、强化服务,早动员早培训
为确保转移培训工作顺利开展,我市坚持做到早动员早培训。一是抓好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过春节座谈会,邀请外出务工成功人士现场介绍经验,动员农民参加阳光培训,积极外出务工。今年正月初八,我市已组织了第一批农民工外出打工,拉开我市农村劳动转移培训序幕。二是早抓紧培训基地开展培训。1月20日海口市文化宫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市农机学校分别举办了美容、面点和农机驾驶与维修等职业培训工作;三是早抓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动员和培训。据统计,镇级初中毕业生10000人,高中、中专学校招录的约占30%左右。对此,我市及时组织各区、镇政府积极配合培训单位,在暑假前后,深入学校、农村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力争使这些不继续升学的毕业生走出校门后有一个明确的去向;四是着重抓好职业技能培训。一年多来,着力抓好维修电工、电焊、美容美发、面点师、农机驾驶与维修、服装缝纫等项目的培训。2008年我市着重组织农民参加电工、电焊工及农机驾驶技能培训1399人,领取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的有990人;五是着力抓好现代农业技能培训。2008年下半年开始,新增现代农业技能培训,有针对性的开设了种植、养殖、沼气管理等方面的专项技术培训,受到农民的欢迎。
四、重抓监管,提高培训质量
一是严格申报制度。开班、考试、考核、培训项目要事先申报,由市农业局、财政局派员亲临现场检查监督;二是抓好受训农民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岗位的培训,近两年共培训2707名农民学员领取特殊行业(电工和电焊工)和农机驾驶证书;三是组织好培训教材,做到学员人手一册。阳光办同时建立培训教材库,凡开班的培训项目教材都入库存放;四是要培训基地建立健全各种教学管理制度,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做到包教包会;五是确保培训时间。按现有培训项目要保证培训时间达到20-45天以上。由农业局、财政局不定时派员实行监督检查;检查验收时,各成员单位按照《海口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检查验收评分表》进行分工,逐项检查评分;六是确保转移率不低于80%。我市阳光办采取重点检查、随机抽查、电话查询等多种形式抽查或回访,如果转移率达不到要求,检查验收将不予通过。
五、外输和内转并举,提升阳光工程转移实效
我市十分注重就业需求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工作,重点抓好订单培训、委托培训,帮助农民有序转移。一方面继续组织好向泛珠三角地区输送,巩固扩大珠三角地区劳务市场份额。各区和培训基地与用工单位形成紧密的劳务协作关系,通过举办现场招聘会、实施“春风行动”等,搭建转移就业平台,进行有组织的输出;另一方面强化就地就近转移。一是围绕市内特色产业发展安置一批。如东山、龙塘的服装产业和龙泉、龙桥的电工、电焊行业等;二是通过民营企业吸纳一批,我市根据海南骏豪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落户我市后的用工需求抓好针对性培训,去年仅骏豪旅游发展公司已聘用我市龙华、秀英农民工600多人,该公司今年计划招聘1600人;三是能人带动一批,多条腿走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今年能人带动转移就业的农民已达2380人。如龙泉农民吴川鹏一家四口在东莞玩具厂务工月工资达7000多元,带动了该村周边农民132人到这家企业工作。
通过开展这几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我们的体会是:领导重视、省厅的支持、部门的协作,培训资金到位,对培训基地培训过程实行严格监管,是做好阳光工程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保证。
作者:王孟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