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上午,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农民王世军来到琼中县农村信用合作社,通过办理简单的手续后,贷款3万元用于扩大养猪规模,小额贷款,使这个农民从一个养猪农户发展成养猪专业户。
王世军,该县和平镇农民,原来一直靠种田养猪维持生活。2007年5月,王世军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得益于小额贷款。
王世军告诉记者,自己以前也想扩大养猪规模,但一直受资金困扰。2007年5月,通过县里的扶持,他首先贷款5000元用于扩大养猪规模,赚钱还贷后,又向县信用社贷款一万元,今年3月份已经还清。这次贷款是想再扩大养猪规模,自己的猪场已经由原来的5头扩大到现在的50头了。
王世军,仅仅是琼中农民通过小额贷款受益的一个代表。在琼中,像王世军这样通过小额贷款致富的农户已经有1000多户。小额贷款,成为农民致富的真正的好帮手。
2007年3月,琼中成立了金融合作办公室,专门负责小额贷款的工作,在县、乡、村建立三级服务融资平台网络,为群众搭建小额贷款平台。通过政府参与,提高诚信度,县政府拿出500万元资金成立担保公司,在财产保险公司办理保险,小额贷款农户相互联保,共担风险。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小额贷款不仅促进农民快速增收,而且贷款到期还本付息率达到了98%,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特色经济+小额信贷+政府引导”的路子,探索出了“金融——经济”双向良性互动的良好途径。
据琼中县金融合作办主任、常务副县长许教春介绍说,截至今年5月底,通过创新模式,琼中县农村信用社已向农民群众发放“三农”小额贷款1758(笔)户,资金总额2188万元,贷款到期还贷率高达98%。
“特色经济+小额信贷+政府引导”三位一体的小额贷款创新模式,不但切实解决了农民发展生产缺乏资金的问题,还涌现出一大批通过小额贷款致富的典型,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养山鸡、养蜜蜂、种桑养蚕、种植灵芝等特色经济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
琼中县长伍学云介绍说,一年来的实践表明,这种小额信贷模式符合琼中实际,今年计划扩大规模,再向农民贷款4000万元,惠及农户3000户。
琼中县委书记董宪曾对记者说:“农民最守信誉,小额贷款发放给农民,对山区农民是最好的致富方法,以前说山区的农民不想致富,好吃懒做,那是对农民的偏见,不是农民懒,不想致富,是以前我们扶贫没有找到路子。”
小额贷款:琼中模式
琼中既不临海又缺少耕地,但在小额信贷的支持下,该县因地制宜指导农民,发展养蜂、养蚕、养山鸡、种植灵芝等特色产业,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走出了以特色农业为载体的新路子,一批农民逐步脱贫致富。
小额贷款已成为琼中农民真正的帮手,在小额贷款的发放和使用上,琼中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新模式。
模式一
提供平台建设网络
多年以来,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对缓解农民生产资金难题多有帮助,但也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由于政府指导的缺位,农民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的局限,难以找到适销对路的产品和项目,投资失败造成无法还贷。较高的不良贷款率,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积极性,不仅地方信用环境建设举步维艰,农村经济发展也缺乏资金扶持,形成恶性循环。
2007年3月,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研究通过了《琼中县农村信用小额贷款实施暂行办法》,在县一级专门成立了金融合作办公室,利用海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契机,和县农村信用社共同建立小额贷款合作平台。
为了让有贷款意向的农户能够很容易获取相关的政策信息,并以十分简易的方式获得小额贷款服务,琼中在各乡镇建立农村小额贷款服务站;行政村设立小额贷款服务员,对贷款农民进行跟踪服务,建立起了较完善的小额贷款服务网络,这些做法在海南省内是首创之举。
模式二
政府担保培训引导
真正让创新模式迅速推广的因素在于其不需抵押、政府贴息的鼓励政策。为此,琼中专门拿出500万元资金成立县担保公司,并在财产保险公司办理了保险。
创新模式确定,农村小额贷款由县担保公司提供连带担保,农户贷款不需担保,只需5人以上的农户联保。琼中还从财政支农资金中拿出100万元,凡经县金融合作办公室审批的贷款农户提前还贷的由县政府给予100%贴息,按期还贷的给予80%贴息。
这种不设抵押条件、政府出头担保、并提供贴息优惠和资金奖励的贷款方式,“既达到了规避风险的目的,也满足广大农民的贷款需求,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海南省政府研究室调研组的专家对该创新模式如此评述。
2007年,该县预算安排了200万元作为农村技术培训经费,将培训经费捆绑,对农户实行技术培训。而且,为农民找项目,促销路,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引导农民发展养蜂、养蚕、养山鸡等一批市场前景好,生产周期短的产业,加上小额贷款的扶持,涌现了不少迅速脱贫致富的例子。
模式三
贷款发放服务跟踪
为了解决贷款的后续服务问题,琼中在县一级,成立了金融合作办公室,乡镇一级都成立了小额贷款服务站,具体指导农民的生产,并进行生产服务跟踪,这些做法在省内都是首创。目前,全县10个乡镇都成立了小额贷款服务站。
在湾岭镇小额贷款服务站,墙上挂着一幅“小额贷款审批流程图”,副镇长兼任服务站主任的王泰进告诉记者,该镇农民的所有贷款申请,都要通过他们审批,并会同农信社的信贷员到农民家里实地调查,确认无误后,才能发放贷款。过去有不良信用记录、违法行为,或无可靠收入来源、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不予放贷。保证了贷款的安全性。
与此同时,琼中将小额贷款全部贯穿于农民的生产生活中,从发放贷款之日起,贷款农户手中都会领到一份农村小额贷款服务指南和一张“农村小额贷款爱心服务联系卡”。农户生产中有什么问题都可通过卡上的电话咨询,从贷款前的审批,贷款过程中的指导,还款后的信息服务环环紧密结合。
模式四
建立信用绿卡通行
为了在村民中形成共同讲信用的氛围,创新模式规定,除受自然灾害影响外,逾期不还贷的农户由县政府列为“不守信用户”,三年内不给予贴息贷款。
琼中县还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信用村”、“信用户”评选创建活动,专门制定《评选办法》,明确“信用村”、“信用户”的评选条件,对获得“信用村”和“信用户”的,由县人民政府颁发证书(当地称贷款绿卡)和授牌并奖励资金。
今年2月份,琼中县和平镇黎毛村被授予“小额贷款信用村”,成为该县首个小额贷款信用村。与此同时,该村的13户贷款家庭被评为“信用户”,对于获得信用户的农户,农民只需凭绿卡,无需经过担保、审批等程序就可直接到信用社办理再次贷款的手续。
贷款贷出专业村
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一批曾经封闭落后的山村,靠着小额贷款,不但摆脱了贫困,相继涌现出一批专业特色经济村,竹朗村的种桑养蚕、番道村的山鸡养殖、上水村的蜜蜂养殖。小额贷款,带出了一批特色经济专业村。
竹朗村:养蚕专业村
湾岭镇竹郎村全村29户,长期以来,该村以种植水稻为主,农民收入渠道单一。
2007年5月通过农村小额贷款模式,利用本村的土地资源引进种桑养蚕项目,25家农户贷款金额19.6万元种桑养蚕,经过一年的发展,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蚕专业村。
到目前为止,琼中推广种桑面积2000亩,产茧100万斤,总产值达930万元,实现亩产值4500元(是种植水稻的4倍以上)。种桑养蚕已成为琼中增加农民收入的又一项新兴特色产业。
上水村:养蜂专业村
上水村,地处山区,从琼中县城出发到村子,也需要一个小时的车程。这样一个交通不便的村子,靠着小额贷款走上了致富的道路。2007年,琼中创新小额贷款模式,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发展中的资金难问题,农民无需担保,在乡镇就可贷款2万元发展生产。
据统计,今年上水村群众共卖出蜂种1150箱(群),收入46万元,产蜜22300多斤,收入100多万元。
番道村:山鸡养殖专业村
番道村,全县有名的山鸡养殖专业村,2007年4月,琼中什运乡番道村养鸡合作社会员王经亲等10户群众首先提出小额贷款申请,经乡服务站和乡信用社的信用调查,并经县担保公司担保,这10户群众顺利拿到了5000元至20000元不等的小额贷款,解决饲养七彩山鸡中资金难的问题。
在今年全村有22户申请农村小额贷款,17户是用于饲养七彩山鸡,共饲养1万多只,目前已有5000多只可以出栏。每只七彩山鸡的纯利润有10元,一年可饲养3批,按这种饲养的规模,一批的纯收入达10多万元,一年全村饲养七彩山鸡的纯收入可达30多万元。
专家说法
“琼中利用小额贷款服务特色农业,使山区农民迅速致富,这种经验值得在海南省乃至全国推广。”6月5日,国家银监会合作部副主任姜丽明在琼中参观完琼中和平镇林田村小额贷款信用村后这样评价说。
对于琼中小额贷款,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吴伟雄说,“琼中的特色经济和小额贷款就像两只翅膀,助推“三农”经济快速发展。养蜜蜂、种桑养蚕等新兴产业,发展短平快,符合琼中生态产业发展思路;小额贷款支持这些产业,既保证新兴产业长足发展,又保证信贷资金安全。”
“在琼中贷款模式的各项制度设计中,兼顾了农民、政府、农信社的三方利益。”海南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王年生对琼中小额贷款如此评价。(记者于伟慧 特约记者黎大辉) |